世良情感网

24小时反击太狠!胡塞11枚导弹直击以色列,港口机场都被炸瘫痪了 7 月 6

24小时反击太狠!胡塞11枚导弹直击以色列,港口机场都被炸瘫痪了 7 月 6 日,以色列空军 20 架 F-35 战机从内盖夫基地起飞,对也门胡塞武装控制的荷台达、拉斯伊萨等港口发动空袭。以军战机投下 60 多枚炸弹,目标直指荷台达港的石油储罐、拉斯伊萨港的天然气设施以及卡提卜中央发电站。 以色列的空袭并非突然行动,早在空袭前三小时,以军就通过无线电向港口区域发布撤离警告。但战术预警并未减轻打击强度,荷台达港内正在卸载的伊朗石油储罐被精确命中,引发的连锁爆炸使红海瞬间火光冲天。并引起了卡提卜中央发电站瘫痪,这将导致胡塞武装控制区面临持续数月的电力短缺。以色列军方事后强调,此次行动成功摧毁了胡塞武装的海上指挥平台 “银河领袖” 号货船,该船被扣押后,一直被用作协调红海袭击的移动基地。 然而,胡塞武装的反击来得异常迅猛,空袭后仅 1 小时,胡塞武装就向以色列埃拉特港发射了 8 架无人机,紧接着对本 - 古里安国际机场、阿什杜德港等目标发动 11 次导弹袭击。 胡塞武装发言人叶海亚・萨雷亚证实,此次反击动用了 “巴勒斯坦 - 2” 型高超音速导弹,这种采用双锥体滑翔技术的武器成功突破以军防空网,造成军事仓库严重损毁。以色列军方虽宣称拦截部分导弹,但本 - 古里安机场仍暂停航班数小时,阿什杜德港的集装箱码头因爆炸起火陷入混乱。 胡塞武装的报复行动并未止步于陆地目标,7 月 6 日下午,悬挂利比里亚国旗的希腊散货船 “魔法之海” 号在红海遭胡塞武装快艇拦截。船上安保人员与胡塞武装短暂交火后,胡塞释放四艘装载炸药的遥控快艇,其中两艘直接撞击商船船体并爆炸。 由于船上载有 1.7 万吨硝酸铵,爆炸引发的连锁反应导致船只迅速沉没。仅仅三天后,胡塞武装再次击沉试图闯关的 “永恒 C 号” 商船,这艘 3 万吨级货船在红海被无人自爆艇和六枚反舰导弹击中,最终葬身海底。 胡塞武装的战术凸显非对称作战的特点,袭击 “魔法之海” 号的自杀式无人快艇成本仅 1000 美元,相比之下,一艘 3.5 万吨级商船价值数千万美元,而以色列拦截导弹的单价超过 5 万美元。这种 “千元武器撬动亿级损失” 的模式,让以色列在经济消耗战中逐渐陷入被动。 红海袭击还引发连锁反应,航运保险费率飙升 300%,亚欧航线 15% 货轮被迫绕行好望角,单次航程增加十天。航运巨头马士基表示风险再次超过可控阈值,全球贸易似乎被胡塞用低成本武器折腾得鸡飞狗跳。 面对胡塞武装的凌厉反击,以色列的战略困境逐渐显现。以军虽拥有技术优势,但仅有的 7 架波音 707 加油机严重制约其远程打击能力,超过 2000 公里的作战半径导致后勤吃紧。 此次空袭荷台达后,以色列难以持续保持高压态势,只能暂时收缩防线。更严峻的是,以色列正面临四线作战的压力,加沙地带的冲突消耗地面部队,黎巴嫩真主党每日的火箭弹袭击牵制北部防线,叙利亚境内的伊朗军事存在需要持续监控,如今又新增也门方向的远程对抗,即便有美国的军事支援,以军也显得分身乏术。 金砖国家在峰会联合声明中虽未直接点名,但明确谴责针对伊朗核设施与军事目标的袭击行为,强调此类行动违反国际法准则。这一表态被视为对伊朗的间接支持,也标志着全球南方国家开始争夺地区事务话语权。 而美国和英国的态度则显得谨慎,美国海军领导的联合巡航部队在胡塞击沉商船时选择撤离,英国海上贸易行动办公室仅发布安全通告,并未提供护航。沙特则采取渔翁得利的策略,未谴责胡塞袭击,反而借机推动也门内战和解谈判,利雅得智库坦言 “让胡塞专心打以色列,总比打我们强”。 这场冲突的背后,折射出中东地缘政治的复杂博弈。以色列试图通过军事打击削弱胡塞武装,进而牵制伊朗的 “抵抗之弧” 战略。但胡塞武装的高效反击证明,其游击队式的作战模式难以被彻底压制。 美国虽宣称支持以色列,但在红海危机中却选择避战,特朗普此前达成的 “美胡停火协议” 已成废纸。随着金砖国家的介入和伊朗的持续强硬,中东局势正朝着更不可预测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