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特朗普这届政府,和拜登政府比起来完全不是一个水平。他的团队里,没有一个人在智力、

特朗普这届政府,和拜登政府比起来完全不是一个水平。他的团队里,没有一个人在智力、觉悟和政治“水平”上能跟沙利文、布林肯,甚至是美国驻华大使伯恩斯相提并论。 特朗普政府,更像是临时拼凑起来的杂牌军,围绕在他身边的,是一批来自企业界的人,内阁成员大都不是传统的政坛“老将”,而是更习惯在生意场上和竞争对手讨价还价。 比如国务卿蒂勒森,原本是石油巨头埃克森美孚的CEO,商务部长罗斯号称“破产收购大王”;财长姆努钦在高盛摸爬滚打二十年,教育部长德沃斯家族坐拥50亿美元身家,连劳工部长都是快餐业CEO出身。 他们在会议室里跟对手砍价是把好手,但治国不是谈生意,当他们把商业思维套用到政策制定上,许多关键事务反而推进效率不高。 就说医保改革这事儿吧。特朗普竞选时胸脯拍得震天响,要废除奥巴马医改,结果呢?2017年众议院投票前,共和党内部吵得不可开交,保守派嫌改革不够彻底,温和派担心得罪选民,最后愣是因为凑不够票数灰溜溜撤回议案。 税改法案也是一样的道理,表面上风光无限,企业税率从35%砍到21%,还允许海外利润回流。可结果呢?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一算账,未来十年联邦赤字要增加3.3万亿美元,最富有的20%家庭年收入平均增加1.2万美元,而最穷的20%家庭反而每年损失1600美元。这哪是治国,分明是给富豪们发红包。 更绝的是,特朗普团队为了凑票数,居然把小费和加班工资都免了税,听起来挺美,可仔细一琢磨,真正受益的还不是那些餐饮巨头和企业主?普通打工仔的加班费才几个钱,反而因为医疗补助削减,看病都得自己掏腰包。 贸易政策更是灾难,特朗普觉得跟中国打贸易战就像谈生意,加征145%的高额关税就能让对方服软,结果呢?美国农民直接被当成了筹码。2018年大豆出口暴跌,中国转头从巴西进口,美国豆农到现在都没缓过劲来。 更搞笑的是,特朗普威胁北约盟友增加军费,要求人家把国防开支提高到GDP的5%,西班牙首相直接怼回去“最多2.1%”,特朗普气得要加征关税,结果盟友们表面上答应,背地里该干嘛干嘛,北约峰会最后成了一场闹剧。 最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内阁成员的频繁更换。特朗普任期内,国务卿、国防部长、司法部长等核心职位走马灯似的换人,内阁成员更换率高达55%,比历史平均水平高出一倍多。今天刚跟某个国家谈好合作,明天负责人就换人了,政策连续性全成了泡影。 相比之下,拜登团队里的“老政客”们深谙华盛顿的生存法则。国务卿布林肯在奥巴马时期就参与过伊朗核协议谈判,他上任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重新把欧洲盟友拢到一起,让北约成员国军费支出占GDP比例从特朗普时期的1.4%回升到2.1%。 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更绝,这位当年参与过《巴黎协定》起草的外交老手,愣是在2023年用“友岸外包”概念把日韩拉进半导体联盟,既遏制了中国芯片产业,又让美国企业拿下了三星300亿美元的晶圆厂订单。 就连驻华大使伯恩斯这种职业外交官,都能在中美贸易战最激烈时,通过私下渠道促成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的扩建,让马斯克在推特上破天荒地夸了一句“中国效率”。这种稳定性,特朗普团队根本赶不上! 最讽刺的是,特朗普团队里那些企业高管,在制定政策时往往夹带私货。比如能源部长佩里,上任前是石油公司CEO,结果他推动的能源政策几乎全是给传统能源企业开绿灯,对可再生能源嗤之以鼻。 而拜登团队的克里作为气候特使,推动《通胀削减法案》投入3690亿美元支持清洁能源,光2023年美国风电和太阳能装机容量就增长了20%。一个是为了短期利润牺牲未来,一个是为了长期发展布局,高下立判。 说到底,特朗普团队就像一群拿着计算器治国的商人,只算经济账不算政治账,只看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影响。他们把白宫当成了董事会,把政策当成了交易,结果搞得内外交困。而拜登团队虽然也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好歹都是吃政治饭的专业选手,知道如何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博弈,如何平衡各方利益。 这或许就是为什么,当特朗普在海湖庄园大发雷霆时,拜登却能在白宫玫瑰园淡定地宣布:“美国回来了,而且这次我们要赢在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