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陈佩斯的大孙子忘带作业去学校,儿媳妇大声呵斥:“作业忘带不说,没写也不说,你还有心思学习吗?”看到自己的大孙子被责罚,陈佩斯立马就不高兴了。 这时,陈佩斯从房间里走了出来,正好听到了儿媳妇的呵斥声。 他看了看低头不语的大孙子,又看了看一脸怒气的儿媳妇,心中顿时涌起一股不悦。 孩子还小,偶尔忘记也是难免的。陈佩斯轻声说道,语气中带着几分不满和心疼。 儿媳妇转过头,看着公公,解释道:爸,我不是故意要凶他,只是他最近学习态度很不认真,我担心这样下去会影响他的未来。 陈佩斯听了儿媳妇的话,心中虽然理解她的担忧,但更心疼孙子受到的责备。 他走到大孙子身边,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道:孩子,忘带作业是不对,但我们要想办法解决,而不是一味地责备。 大孙子抬起头,看着爷爷,眼中闪过一丝感激。 他小声说道:爷爷,我错了,我以后一定记得带作业。 陈佩斯微笑着点了点头,说道:好孩子,知错能改就是好孩子。不过,我们也要想想为什么会忘记带作业,是不是因为最近太贪玩了? 大孙子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说道:可能是吧,我最近总是想着玩,把作业都忘了。 陈佩斯笑了笑,说道:玩是可以的,但学习也不能落下。我们要学会合理安排时间,既要玩得开心,也要学得认真。 这场因作业而起的“风波”,让陈家的每个人都陷入了深思。 儿媳妇意识到,自己的教育方式可能过于严厉,忽略了孩子的感受。 而陈佩斯也明白,作为祖辈,他不能一味地溺爱孙子,而应该与儿子和儿媳妇共同寻找教育的平衡点。 晚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开始了一场关于教育理念的深入交流。 儿媳妇首先开口:爸,我知道我今天有点过分了,但我也是担心孩子的学习。您觉得我应该怎么改进呢? 陈佩斯想了想,说道:教育孩子要讲究方法,不能一味地苛责。我们要多鼓励他,让他对学习产生兴趣。同时,也要给他一定的自由空间,让他学会自我管理。 儿子也插话道:是啊,现在的孩子和我们小时候不一样了,他们面临的诱惑和压力都更大。我们要理解他们。 经过一番深入的交流,一家人终于达成了共识。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关爱有加。 既要注重成绩,又要培养兴趣;既要给予自由,又要引导方向。 从那以后,陈家的教育氛围变得更加和谐。 儿媳妇开始尝试用更加温和的方式教育孩子,而大孙子也在这种氛围中逐渐找回了学习的乐趣和自信。 他每天都会认真完成作业,还会主动向爷爷请教问题。 一天晚上,大孙子拿着一张满分的试卷跑到陈佩斯面前,兴奋地说道:爷爷,你看,我考了满分! 陈佩斯笑着接过试卷,仔细看了看,然后满意地点了点头:好孩子,你真棒!不过,我们不能因为一次的好成绩就骄傲自满,要继续努力哦! 所以说,小孩子的教育重在引导,要让孩子对学习产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