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法之名》被吐槽烂尾,#什么结局才是观众心之所向#
昨晚,热播剧《以法之名》在万众期待中迎来大结局,随之深陷“烂尾”争议。经历36集牢狱之灾后,万海在沉冤得雪前夕死于监狱,专案组已察觉风险却未加强保护,让观众既气愤又意难平。这不是2025年第一部被诟病“烂尾”的剧,往前翻一翻,大热剧集在大结局人设崩塌、情节崩塌、水准下降早有先例、不乏被吐槽,而最牵动观众情绪、引发大批声讨的总是关涉人物的结局。
“究竟什么样的结局才配得上角色们这一路的颠沛流离”?“究竟什么样的结局才是观众真正心之所向?”近年来,HE大团圆结局因刻意追求虚浮式圆满,早已被观众厌弃;BE美学顺势流行,但也多被诟病“为虐而虐”。在导演和编剧的精心设计下,观众的情感和期待随着人物命运的走向起起伏伏,当人物的结局不符合观众对“善有善报”、“正义不会迟到”的心理期待时,便极易引发强烈的情绪反噬,造成观众对作品整体立意的质疑与疏离,这也是BE结局常常引发争议的痛点所在。
其实,观众并非排斥人物的悲剧结局,而是需要“合情合理的破碎”。BE美学的高明之处,在于通过隐喻与暗线的层层铺垫,使观众站在结局回望时,才惊觉结局早已注定。真正有力的悲剧,源于人物性格与时代桎梏,是一种必然性的宿命。这种宿命感让观众感受到命运的无情,而非编剧的刻意。而若非无解的死局,观众还是更愿意看到HE结局,以获得情感上的抚慰,看到希望的光亮。
合理的结局是故事生长出的血肉。无论是让人意难平的BE美学,还是温柔疗愈的HE结局,影视剧结局的真正价值,在于它能否呈现故事宇宙中唯一且必然的终点。当观众争论悲喜取向时,本质是在追问:这个结局是否从角色的血肉与时代的骨骼中自然生长而出?BE的震撼力从不来自“死亡”本身,而在于悲剧是角色与世界规则碰撞后的唯一解。HE也并非美化现实,而是通过“情感共同体”的构建,为现代人提供对抗现实的精神武器。真正的好结局能让观众感受到真实,回头看发现这就是最好的结果。
比起标签式的HE或BE,观众们更期待的是角色自己选择的最适合的结局,这样的结局不是编剧赋予的,而是人物一步步走出来的生命轨迹,是合理的、有生命力的。真正伟大的结局,往往让观众在落幕时恍然惊觉:一切伏笔早已埋下。它不强行团圆,也不刻意渲染煽情,但会让所有人说——“是的,故事本该如此。”(看电视)#vista封面人物#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