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7月9日提出了震惊世界的言论“伊朗可以把剩下的高丰度浓缩铀拉到俄罗斯去处理,把加工好的铀用于伊朗的民用设施”。 俄罗斯和伊朗的核合作不是一天两天了,早些年俄罗斯就参与了布什尔核电站的燃料供应,也多次在伊朗核谈判里扮演协调和缓冲的角色。 拉夫罗夫提出集中加工伊朗核材料,一方面是给伊朗的核计划一个“托底”,让国际社会能看到透明和可控,另一方面也是俄罗斯在中东能源和安全格局里获取更多影响力的机会。 这种方式其实就是借第三方的“帮助”来为伊朗争取一些回旋余地,好让自己在大国压力下能多喘口气,同时能维持与俄罗斯的深度利益绑定。 把伊朗的高丰度浓缩铀外运到俄罗斯加工,再送回来用于民用,这种安排理论上有助于消除部分西方国家的疑虑,因为伊朗自己处理这些高丰度浓缩铀时,技术条件和设备全在手里,难免会让外界担心其可能会偷偷推进核武器研发。 一旦核材料在俄罗斯加工等于加了一层“保险”,伊朗手里的原材料就难以轻易变成武器级核材料,这的确能一定程度上延迟风险,但并不是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只要伊朗掌握核心技术外部力量始终有担心其东山再起的可能。 美国以对伊朗核设施持续施加军事压力,导致伊朗的核计划持续反复,虽然部分设备受到破坏,但藏匿在地下等深层环节的情况外界很难彻底掌握。 伊朗的高丰度浓缩铀库存量增加,也让美欧越来越警觉,如果这些铀短期内被“外运”到俄罗斯,“明面”上的安全隐患减少了,但万一局势生变、国际合作生出变数,伊朗还是存在短时间内加强军事核能力的可能。 这类外运方案的效果更多是阶段性、策略性的,并不能根本消除核扩散的担忧。 俄罗斯主动提出核材料加工方案,背后有着复杂的外交和战略考量,在俄乌冲突背景下俄罗斯与伊朗的关系迅速升温,彼此在能源、军工等领域都在加强合作。 俄罗斯此举看似只是帮伊朗保管核材料,实际上也是想在全球核不扩散体系里争一席之地,同时拆解美国和西方的地区布局。 在美欧看来俄罗斯成为伊朗核计划的新环节后,就有可能让整个监管体系掺进更多不确定性,以色列则更加警觉,唯恐未来伊朗会借助俄罗斯技术和能源支持,在关键时刻“卷土重来”。 国际原子能机构对伊朗的核材料流向高度敏感,面对俄罗斯提出的集中加工方案,该如何监督落实、怎样保证安全,其实还是有技术和监管难点。 日后形成第三方“托管”这样的“先例”,也许会成为其他国家绕开核不扩散制约、推动核计划的借口,这种情况一旦扩散,国际社会对核监督体系的信任可谓面临巨大挑战。 信息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