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要是大便给你“颜色”看,就快找医生把病看

转自:扬子晚报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谢鹏雁

在消化内科门诊,每天都有因大便颜色异常前来就诊的患者。黑便与血便,这两种看似简单的大便颜色改变,实则是消化道健康发出的危险信号。《中国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显示,我国上消化道出血年发病率为(50—150)/10万,其中相当一部分患者以黑便为首要症状;而《中国结直肠肿瘤早诊筛查策略专家共识》指出,结直肠癌导致的下消化道出血患者中,超60%早期出现血便症状。深入了解这些症状背后的医学原理与潜在疾病,对及时诊治至关重要。

黑便:上消化道出血的“警报器”

正常情况下,大便颜色主要源于胆汁中的胆红素在肠道内的代谢产物。当大便呈现柏油样黑便,质地黏稠且发亮,多提示上消化道(食管、胃、十二指肠)出血。血液在胃酸及肠道细菌作用下,血红蛋白中的铁与硫化物结合形成硫化铁,进而使大便变黑。

胃溃疡与十二指肠溃疡是引发黑便的常见病因。全球约10%的人群在一生中会患消化性溃疡,我国消化性溃疡年发病率为0.1%—0.3%。溃疡侵蚀消化道黏膜下血管,出血量达50—70毫升以上时,即可出现黑便。当溃疡累及较大血管,还可能引发大出血,导致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胃癌也是黑便的重要诱因。我国胃癌发病率居恶性肿瘤第三位,每年新发病例约48万例。早期胃癌患者症状隐匿,部分仅表现为黑便,随着病情进展,肿瘤浸润血管,出血量增加,黑便症状愈发明显。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同样不容忽视。肝硬化患者中,约60%会发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其中15%—30%会出现破裂出血,此类患者一旦出血,病情进展迅速,首次出血死亡率高达20%—30%。

血便:下消化道病变的“信号灯”

血便指大便中混有鲜血或血块,通常提示下消化道(小肠、结肠、直肠)出血。痔疮与肛裂是血便最常见的原因,占门诊血便患者的30%—40%。痔疮患者排便时,粪便摩擦曲张的静脉团,导致血管破裂出血,血液多附着在大便表面;肛裂患者因肛管皮肤全层裂开,排便时疼痛剧烈,同时伴有少量鲜血滴出。

结直肠癌引发的血便极具隐匿性与迷惑性。近年来,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呈快速上升趋势,已跃居恶性肿瘤第二位。早期结直肠癌患者血便症状不典型,常与痔疮出血混淆,容易延误诊断。随着肿瘤生长,表面破溃出血,血液与大便混合,还可伴有黏液,同时出现排便习惯改变、腹痛、消瘦等症状。

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也是血便的重要病因。我国炎症性肠病发病率逐年上升,患者因肠道黏膜炎症、溃疡,导致持续或反复便血,同时伴有腹泻、腹痛、发热等症状。长期炎症刺激还可能增加结直肠癌的发病风险。

出现黑便、血便,该如何应对?

一旦发现黑便或血便,应立即就医。医生通常会进行详细问诊、体格检查,结合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大便潜血试验、凝血功能等)评估出血情况。大便潜血试验可检测微量出血,是消化道出血筛查的重要手段,但其阳性结果仅为初步提示,需进一步检查明确病因。

胃肠镜检查是诊断消化道出血病因的关键方法。胃镜可清晰观察食管、胃、十二指肠病变,结肠镜则能探查结直肠情况,二者结合可诊断约90%以上的消化道出血病因。对于小肠病变,胶囊内镜、小肠镜检查可发挥重要作用。

治疗方案需根据病因制定。针对消化性溃疡出血,可采用抑酸药物减少胃酸分泌,促进溃疡愈合;对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需紧急采取内镜下止血、药物止血等措施,必要时行手术治疗;结直肠癌患者则需根据病情选择手术、化疗、靶向治疗等综合治疗方案。

黑便与血便绝非简单的大便颜色改变,而是消化道疾病的重要预警信号。无论是上消化道的胃溃疡、胃癌,还是下消化道的结直肠癌、炎症性肠病,早期发现与及时治疗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当大便给我们“颜色”看时,一定要提高警惕,及时就医,切勿因侥幸心理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校对盛媛媛

转自:扬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