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怪柏林如此气急败坏!面对德国飞机挑衅,中方军舰一点都没惯着果断出手了。 7月8日,德国外交部召见中方大使,抗议中方军舰在红海用激光照射其侦察机。柏林方面抱怨:中方“未提前沟通”。然而德国媒体自己都承认,事件导火索正是这架德国军机主动危险靠近了中方护卫舰。 事情发生在 7 月初的红海海域,德国一架参与欧盟 “阿斯皮德斯” 护航任务的侦察机,从吉布提起飞后,在红海执行巡逻任务。这架侦察机型号为 P-3C,配备了高分辨率摄像头和雷达等设备,专门用于情报收集。当时,它在 5000 米高空飞行,随后降至 1500 米,逐渐靠近中方 052D 型驱逐舰包头舰所在的海域。 中方军舰的雷达很快发现了这架不明飞行物,立即进入警戒状态。当侦察机进入 20 海里范围,并持续降低高度时,包头舰指挥官果断下令,使用激光进行照射警告。这种激光属于低能激光,主要用于干扰对方设备,而非造成实质性伤害。在激光照射下,德国侦察机的设备受到损坏,被迫掉头返回吉布提基地。 事件发生后,德国方面反应激烈,德国外交部发表声明,称中方行为 “危及人员安全,干扰欧盟合法任务”,并要求中方作出解释。德国媒体也纷纷跟进,将事件定性为 “中方蓄意挑衅”。然而,德国媒体在报道中也不得不承认,侦察机是主动靠近中方军舰,且未通过紧急频道通报身份和意图。 中国外交部对此迅速回应,7 月 9 日,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德方所称的信息与事实完全不符。她强调,中国海军在亚丁湾、索马里海域实施护航行动,履行大国责任,为维护国际航道安全作出了贡献。中方始终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同德方和欧方保持着良好的沟通,双方应当加强沟通,避免误解误判。 从国际法角度来看,中方的行动完全合理合法。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各国在公海享有航行自由和飞越自由,但必须适当顾及其他国家的利益。德国侦察机在未通报的情况下,主动靠近中方军舰并降低高度,这种行为已经构成了对中方军舰安全的威胁。中方使用激光进行警告,是符合国际法的防御性措施。 红海地区的局势一直紧张,自 2023 年 11 月以来,也门胡塞武装为配合巴以冲突,多次袭击红海商船,导致国际航运危机。美国组建了 “繁荣卫士” 护航联盟,欧盟也启动了 “阿斯皮德斯” 行动。中国则以 “独立护航” 姿态进入红海,强调不参与西方军事联盟,仅保障国际航道安全。这种立场与中国外交部一贯主张的 “政治解决优先” 原则相吻合。 此次事件的背后,反映出中德在红海地区的不同战略目标。德国试图通过参与欧盟行动提升军事影响力,而中国则借护航强化 “全球安全倡议” 话语权。 德国侦察机的行为,也引发了外界对其动机的质疑。德国可能是想借此机会收集中方军舰的情报。052D 型驱逐舰是中国海军的先进装备,其性能和部署情况一直受到外界关注。德国侦察机的抵近侦察,很可能是想获取相关数据。 此次事件虽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却给中德关系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德国外长瓦德普尔此前在台湾问题上的错误言论,已经拉远了中德之间的关系。此次激光事件,无疑是雪上加霜。然而,中德经济关系紧密,德国汽车、化工产业深度依赖中国市场,这也为双方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争端提供了基础。 目前,中德双方已经就此事展开磋商,德国提出建立红海军事行动协调机制,中方表示愿意就此进行讨论,但前提是不干扰正常行动。双方的磋商取得了一定进展,达成了非正式谅解,同意加强沟通,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总的来说,此次事件是中德在红海地区的一次摩擦,中方的行动是对自身安全的合理维护,德国的抗议缺乏事实依据。在红海局势持续紧张的背景下,中德双方需要保持克制,通过对话和协商解决分歧,共同维护地区的和平与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