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7月9日,纽约时报报道,普京准备与特朗普彻底决裂,克里姆林宫不会为恢复与美国的良

7月9日,纽约时报报道,普京准备与特朗普彻底决裂,克里姆林宫不会为恢复与美国的良好关系而在乌克兰问题上让步。克里姆林宫公然无视特朗普关于结束乌克兰战争的呼吁,因为普京相信俄罗斯军队有能力突破战线并最终击垮乌克兰。 普京的强硬态度建立在俄军近期军事进展的基础上,6 月 30 日,卢甘斯克地区领导人帕谢奇尼克宣布俄军已完全控制该地区。这一突破标志着俄罗斯在顿巴斯方向的战略推进取得关键成果。 7 月 9 日凌晨,俄军更发动自 2022 年开战以来规模最大的空中袭击,一次性发射 741 枚空中武器,包括 728 架无人机和多枚高超音速导弹。尽管乌克兰宣称拦截率高达 97%,但俄方通过密集攻击测试了乌军防空系统的极限,也向国际社会展示了持续施压的能力。 面对俄军的攻势,特朗普的耐心逐渐耗尽,他在 7 月 8 日的内阁会议上公开批评普京 “说了很多胡话”,并批准向乌克兰运送更多防御性武器,同时考虑对俄实施新制裁。 这种态度转变与特朗普竞选时 “24 小时内结束冲突” 的承诺形成鲜明对比。据接近克里姆林宫的消息人士透露,普京早已预料到特朗普的不满,但认为俄方目标的优先级高于美俄关系改善。 克里姆林宫对乌克兰问题的立场始终未变。普京在与法国总统马克龙的通话中强调,任何和平协议必须以 “新的领土现实” 为基础,要求乌克兰放弃对克里米亚、顿涅茨克等 5 个地区的主权声索,并限制军队规模。这种诉求不仅涉及领土控制,更旨在构建排除北约东扩的安全框架。 俄罗斯的战略意图在军事行动中逐步显现,2025 年春季以来,俄军在顿巴斯地区的推进速度明显加快,5 月单月占领 507 平方公里领土,远超乌军收复面积。这种持续施压的策略,旨在通过战场优势迫使乌克兰在谈判中让步。正如德国外交政策协会专家施特凡・迈斯特指出,若美方未增加俄方成本,普京没有理由改变行为。 美俄关系的裂痕源于双方对乌克兰问题的根本分歧。特朗普政府原本希望以当前战线为基础促成停火,但俄方坚持将北约东扩、乌克兰中立化等议题纳入谈判。这种立场差异导致两国虽进行多次高层对话,却始终无法取得实质性进展。 特朗普的政策摇摆进一步加剧了矛盾,他一方面威胁对俄制裁,另一方面又暗示不愿过度施压破坏美俄关系。这种矛盾心态在对乌军援问题上尤为明显,7 月 1 日美国暂停部分军援,7 月 7 日却又宣布恢复并扩大武器供应。这种反复被分析人士解读为特朗普试图在国内政治压力与战略利益间寻求平衡。 美俄关系的恶化对全球安全格局产生深远影响,欧洲国家对此反应复杂,德国虽增加国防开支,却因经济压力陷入政策困境;法国则呼吁通过谈判解决冲突,但未能推动欧盟形成统一立场。中国则继续坚持中立立场,主张尊重各国主权,支持 “和平之友” 小组的斡旋努力。 与此同时,俄罗斯正通过能源合作和军事技术输出巩固国际影响力。俄伊在无人机领域的合作增强了俄军的战术优势,而与印度的能源贸易则缓解了西方制裁的经济压力。这种多极化趋势,使得美国试图通过孤立俄罗斯实现战略目标的努力愈发困难。 当前局势的核心矛盾在于,普京的军事目标与特朗普的政治需求难以调和。普京确信俄军能够在未来几个月内突破乌军防线,而特朗普则面临国内 2000 余场游行抗议的压力,其移民政策和经济措施引发民众强烈不满。这种结构性矛盾使得冲突长期化风险显著上升。 尽管如此,双方仍保持有限对话。克里姆林宫表示愿继续与华盛顿沟通,而特朗普也未完全关闭谈判窗口。然而,这种 “竞合” 关系的脆弱性在 7 月 9 日再次凸显,就在《纽约时报》报道美俄决裂的同一天,俄军对乌克兰发动了新一轮大规模空袭。 在这场力量与意志的较量中,乌克兰的命运、欧洲的安全架构以及国际秩序的重塑,都将取决于美俄双方的战略选择。而对于全球而言,这场冲突的长期化不仅是地区危机,更是对多边主义和国际规则的严峻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