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90多岁的人民科学家、“两弹一星”元勋的邓稼先夫人许鹿希先生,至今仍然住在70平

90多岁的人民科学家、“两弹一星”元勋的邓稼先夫人许鹿希先生,至今仍然住在70平米、没有电梯的老房子里。 有人总会问,以她的身份——“两弹一星”元勋的遗孀、北京大学医学院的资深教授,怎么会甘心窝在这样一间爬楼都费劲的老房子里? 这问题,得从她和邓稼先相守的那些年说起。1953年,许鹿希与邓稼先结婚时,两人住的就是单位分配的小平房。 那时邓稼先刚从美国回来,一门心思扑在核物理研究上,家里的事几乎全靠许鹿希扛着。她既要在北大医学院教书,又要照顾年幼的孩子,可从没想过要什么特殊待遇。 不是没条件,而是她打心底里觉得,丈夫做的是为国为民的大事,自己不能在生活上给国家添麻烦。 1958年,邓稼先突然被调去执行秘密任务,连去向都不能说。许鹿希心里再急,也只说了句“你去吧,家里有我”。这一别就是28年,期间邓稼先只回过两次家,每次都匆匆忙忙。 她一个人拉扯大两个孩子,备课到深夜是常事,冬天生炉子不小心煤气中毒,醒过来第一件事还是去学校给学生上课。有人劝她找组织反映困难,她总摇头,“稼先在前方吃苦,我这点难算什么?” 1986年邓稼先去世,组织上考虑到许鹿希年事已高,多次提出给她换套带电梯的大房子,都被她婉拒了。 不是爬楼不费劲,90多岁的人,每次上下楼都要歇好几次,可她总说:“这房子里有稼先的影子。他伏案工作的台灯还在,我们一起种的那盆兰草还活着,换了地方,这些念想就散了。” 其实熟悉她的人都知道,她不是守着回忆不放,而是在用这种方式延续着邓稼先的精神。 邓稼先一辈子淡泊名利,研究原子弹时拿的是普通研究员的工资,氢弹试验成功后,组织要给他升职加薪,他说“功劳是大家的”,硬是推了回去。 许鹿希跟着他,早就把物质看淡了。她退休后,把邓稼先的手稿、书信整理成书,出版社要给她高额稿酬,她一分没要,全捐给了核武器研究院的青年基金,“这些钱该用在年轻人身上,他们才是国家的未来”。 现在有人觉得,住大房子、享清福才是对功臣家属的“善待”,可许鹿希用行动告诉我们,真正的尊重,不是用物质衡量的。 她守着老房子,守的是一份初心——那代人用热血和奉献铸就的家国情怀,不该被柴米油盐的琐碎淹没,更不该在物质洪流里褪色。 看着她蹒跚着爬楼梯的背影,谁能说这不是一种伟大?比起那些追名逐利的喧嚣,这份朴素里藏着的,才是最动人的坚守。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