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万富豪马斯克一针见血指出“中国教育”的弊端,字句扎心!清华教授提问马斯克:“物理对中国学生来说太难了!”不料马斯克却说:“别甩锅给学生,中国学生都很聪明,是你们的教学方法出错了!” 中国学生聪明,这一点毋庸置疑。从数学奥赛到编程竞赛,国际奖台上总少不了他们的身影。可一提到物理,很多学生却直呼头疼,甚至连清华教授都忍不住向马斯克发问:“物理对中国学生来说太难了!”马斯克却毫不留情地回怼:“别甩锅给学生,是你们的教学方法错了!”这话听着刺耳,却让人不得不深思。 先说说物理这门课吧。它不像语文靠背诵,也不像数学靠逻辑推导,物理需要的是理解力和想象力。比如牛顿定律、电磁学,这些概念听起来不复杂,可真要弄懂背后的原理,却得把抽象的公式和现实世界连系起来。可中国的基础教育,往往更注重应试技巧。老师上课讲公式,学生埋头刷题,考试一过就忘得一干二净。这种填鸭式的教学,哪还有时间让学生抬头看看天上的星星,琢磨琢磨苹果为什么往下掉? 再看看课程设置。物理课本里塞满了公式和计算题,实验课却少得可怜。学生整天对着黑板抄笔记,哪有机会自己动手摆弄电路、玩玩磁铁?物理本来是门探索自然的学科,却被教成了死记硬背的苦差事。难怪学生觉得枯燥,连带着对科学的兴趣也给磨没了。 马斯克这话听着扎心,但真不是随便瞎说的。他自己就是个从实践中摸索出来的天才,特斯拉和SpaceX的成功可不是靠死读书来的。他批评的,其实是那种只盯着分数、不管理解的教育方式。中国学生智商不低,国际测试里总名列前茅,可为啥一到需要创造力的领域,就显得后劲不足?这跟从小被框在“标准答案”里脱不了干系。 看看国外的物理教学吧。以美国为例,人家课堂上不光讲理论,还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哪怕失败了也能学到东西。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去问“为什么”。这种方法不一定能短时间出成绩,可长远来看,能让学生对科学保持好奇心,甚至愿意投身研究。这不正是中国教育缺的那一块吗? 别以为这只是马斯克随口一说。有调查显示,中国高中生对理科的兴趣在全球排名靠后,尤其物理更是“重灾区”。OECD的PISA测试里,中国学生的数学和阅读成绩常年领先,可科学素养却没那么突出。2018年的数据表明,中国15岁学生的科学兴趣指数只有0.11,远低于OECD平均值0.35。这说明啥?学生不是学不会,而是压根不想学。 再看看大学阶段。国内顶尖高校的物理系,招生年年遇冷,很多学生宁愿选金融、计算机,也不愿碰物理。为啥?因为高中三年已经被题海战术折腾怕了,到了大学还想再受罪的没几个。这不光是兴趣的问题,更是人才培养的隐患。未来科技竞争靠啥?靠的还是这些基础学科啊! 说到改进,也不是没路子。首先,少点题海,多点实验。物理不是算出来的,是玩出来的。学校得多投入,给学生机会摸摸仪器、做做实验,哪怕是简单的杠杆原理,也比死记公式来得有趣。其次,老师得改改讲课方式,别老盯着课本念,多讲讲物理咋用在生活中,比如手机咋打电话、飞机咋飞上天。这样学生一听就来劲,自然就愿意学了。 还有,考试也得变。现在的题太偏计算,动不动就“已知速度v,求时间t”,哪有半点乐趣?多出点开放性问题,比如“设计一个省电的灯泡”,既考理解又考创造力,学生不就得开动脑筋了吗?当然,这不是一朝一夕能改的,得从教材到师资全盘调整。 马斯克说得对,中国学生不笨,关键看咋教。看看那些国际竞赛的获奖者,他们能在短时间啃下超纲难题,说明潜力是有的。可惜,国内教育更像流水线,把学生塞进模具里打磨,最后出来的都是“标准件”,却少了点“灵气”。要是能把这股聪明劲引导到探索和创新上,谁敢说中国学生搞不定物理? 再说个例子。国外有个著名的“费曼技巧”,教人用最简单的语言解释复杂问题。这方法要是在中国推广开,让学生试着给小朋友讲明白“重力是啥”,既加深理解,又能找回学习的乐趣。反过来想想,现在的课堂有几个人敢说自己真懂了物理,而不是只会套公式? 不能光说学校,家长也有责任。很多家长一听孩子成绩下滑,就急着报补习班,恨不得把每道题的解法塞进脑子里。可孩子呢?越学越累,越累越烦,最后连书都不想翻了。家长得明白,分数是暂时的,兴趣才是长久的。逼着孩子学,不如陪着孩子玩,带他们看看科学纪录片,聊聊宇宙的奥秘,效果可能还更好。 学生自己也得有点想法。物理难不假,可它难在哪?你是讨厌背公式,还是搞不懂概念?找准问题,才能对症下药。别光抱怨老师教得烂,自己多看看书、多问问“为啥”,说不定就找到感觉了。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