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聚焦省政协常委会议]张虹:从“量增”到“质升”,破解成果转化瓶颈仍需多方发力

记者闫智

随着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加速建设,“三项改革”持续深化,近年来,陕西科技硬实力不断彰显。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省10.5万项职务科技成果实现单列管理,3.2万项完成转移转化,催生1803家科技型企业。

“陕西科技成果转化‘量’上有突破,但‘质’上仍需加力,尤其是成果就地转化、新兴领域研发等短板,亟待系统性破解。”省政协常委、省统计局二级巡视员张虹结合统计数据分析指出,陕西科技领域正经历从规模扩张到质效提升的关键转型,如何打通创新链与产业链的堵点、提升成果转化效率,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尽管成果增量亮眼,数据也折射出深层问题。张虹表示,2024年全省共签订各类技术合同69047项,成交额近4832亿元,但就地转化比例不足四成;企业研发投入中,能源化工领域占比较高,而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产业等新兴领域研发投入偏低,产业结构调整滞后;企业R&D投入占比虽高,但中小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足。

针对本地创新链与产业链匹配度不足、校企协同断层,张虹建议,推行“企业出题、高校解题、政府助题”模式,由本地企业根据产业链短板提出技术需求,高校和科研机构定向攻关,政府通过中试基地建设、资金补贴等措施支持技术在本地落地,直接提升技术与本地产业的匹配度,增加就地转化可能性。

针对产业结构不平衡,张虹建议,动态调整学科设置、科研攻关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聚焦人工智能、生物制造、未来能源等新质生产力领域,引导企业从传统能源向新兴领域倾斜,对企业给予税收抵扣、基金扶持。同时,要支持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提升新兴领域研发强度,破解中小企业研发能力弱、龙头带动不足的困境。

张虹在调研和日常工作中发现,我省部分高校和科研机构评价体系僵化,存在“唯论文、唯职称”导向。企业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前沿领域人才缺口大,高校技能型人才供给不足,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错配。

张虹建议,要破除人才流动壁垒,推广科研人员兼岗兼薪,支持高校教师、科研人员兼职担任企业技术顾问或技术经理人,打通“高校-企业”人才流动通道,壮大技术转化中介队伍。

”张虹表示,下一步将持续深入企业、高校调研,聚焦新兴领域研发投入不够、中小企业创新活力不足等痛点务实建言,为陕西科技成果转化从“量增”到“质升”、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