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一旦中美打起来,中国沿海被炸了咋办? 戴旭上校曾经给我们带来一剂“定心丸”——他

一旦中美打起来,中国沿海被炸了咋办? 戴旭上校曾经给我们带来一剂“定心丸”——他认为,中国完全有能力拆解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最多也只是将战略重心向西调整,而美国可能因此失去其全球头号强国的地位。 那么,戴旭教授为何如此自信?先来看看中国手中的筹码。如今的中国,早已不是二十年前的模样。即使上海、深圳遭到打击,重庆、成都等内陆城市也能迅速接替发展重任。 更何况,中国东部沿海的防御体系早已构建成熟,从反舰导弹到防空系统,基本具备了对外部威胁进行“区域拒止”的能力。 最重要的是,中国拥有完整的工业制造体系,战时所需基本可以自给自足。相比之下,美国如今甚至还需依赖中方提供部分军舰零部件。 但真正的关键在于,中国不会让美国率先出手。这种先发制人的战略姿态,将使美方在行动前必须权衡巨大的代价。 所以问题的本质已经不是美国“想不想打”,而是“敢不敢打”。就算中国被迫将产业链转移至内陆,美方若失去亚太地区的主导权,其全球地位将严重受损。 即便美国真有意动武,其国内的商业巨头恐怕也不会轻易答应。苹果、特斯拉等众多企业的供应链深度依赖中国。在全球经济高度融合的背景下,若中国沿海地区遭破坏,美国自身也将蒙受巨额损失。 尽管中国已经明确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但一旦本土受到攻击,美国本土纵使远在千里之外,也无法逃脱导弹打击的射程范围。这种“相互确保摧毁”的局势,与冷战时期的美苏关系如出一辙。 当然,也有观点认为现代战争早已转型,网络战、金融战等非对称作战手段可能更为有效。 还有人指出,美国的军费仍是中国的三倍,技术实力依旧领先。但这些声音往往忽略了一个核心因素——战争不仅是武力的较量,还必须考虑政治风险、国际形象和长期后果。 总的来看,中美之间的关系更像是一种“斗而不破”的格局。双方都具备摊牌的能力,但一旦先行动手,吃亏的可能性更大。这正是“宁可转移本土,也不轻启战端”的战略逻辑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