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山亭创新推出“城管服务驿站”以“小驿站”撬动“大治理”

今年以来,山亭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创新推出“城管服务驿站”,以“小驿站”撬动“大治理”,打造了集服务、管理、执法于一体的便民站点,成功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为城市治理增添了新的温暖底色。

精致建设,打造城市服务微枢纽

该局始终将“服务群众”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力求以最小投入实现最大服务功能,让每一个驿站都成为群众身边的“贴心港湾”。

选址过程中,秉持“群众在哪里,驿站就建在哪里”的原则,在人流密集的商业街中段、城市主要公园周边以及学校、医院等核心人流区域,利用城市边角地带,建成辐射周边300米范围的“微空间”,既不占用主干道资源,又能方便群众。在改造建设时,创新采用方舱闲置活动板房,既降低建设成本,又具备整体搬迁的灵活性,可随时适应城市规划调整。

驿站严格按照“四个统一”标准打造:蓝白相间的外观标识搭配醒目字样,成为街头辨识度极高的“服务符号”;配备齐全的生活设施、应急物品与安全物资,20余件实用物品分类摆放;统一的管理规范和服务流程,确保每个驿站功能一致、标准统一;安装监控设备,保障驿站安全,便于实时调度服务资源。

运维方面,制定《城管服务驿站工作细则》,明确首问负责、限时办结等制度,实行“早7点至晚9点”的延时服务机制,覆盖群众出行、休憩、购物等各个时段。服务承诺、办事流程、监督电话统一上墙公示,群众可时时监督服务质量,形成“群众提、驿站改、大家评”的良性循环。

精心服务,打造便民利民新场景

自开放以来,“城管服务驿站”不断拓展服务范围,从满足基本需求到解决群众急难问题,成为群众口中的“暖心驿站”。

对于户外工作者而言,驿站是“温馨补给站”。为环卫工人、外卖骑手、快递员等群体提供免费充电、热饭、临时休息等服务,解决了他们“吃饭难、喝水难、休息难”的问题。夏季,驿站常备绿豆汤、清凉油;冬季则提前备好暖手宝、姜茶,累计已服务户外工作者700余人次,让城市建设者们感受到关怀。

驿站也是市民群众的“身边服务站”,群众遇到市容环境卫生问题,也可直接到驿站反映,工作人员当场登记、及时处理。截至目前,驿站累计服务群众1100余人次,办理占道经营劝导、垃圾清运协调等群众诉求280件,做到“小事当场办、难事协调办”。

同时,驿站还是志愿服务的“线下集结站”。联合工会、司法等部门,打造“一站式”公益服务平台,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30余场,服务群众近千人次,让群众在休憩时也能了解政策、学习知识。

精细管理,构建共建共治新模式

依托城管服务驿站,创新城市治理方式,推动管理从“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变,从“单向执法”向“多元共治”升级。

在柔性管理上,推行“一网格一驿站”管理模式,城区5个网格中队分别进驻驿站,实现“办公在街头、服务在一线”。针对校园周边交通拥堵、早市夜市管理等难题,驿站工作人员通过设立“护学岗”、划定经营区域和时段等方式,在保障商户经营权益的同时,维护市容环境整洁。

在巡查机制上,链接智慧城管平台,组建专职信息采集队伍,通过“视频巡查+现场处置”联动机制,实现问题“早发现、快处理”。依托驿站就近处置优势,工作人员对发现的公益广告破损、路名牌歪斜等问题,第一时间联系相关部门整改,形成“发现-处置-反馈”的闭环管理链条。

在共治共享上,深入开展城管“五进”活动,通过驿站收集群众对噪声污染、油烟扰民等“微诉求”,逐一制定解决方案。推行“门前三包”责任制,与沿街商户签订责任书,鼓励商户参与门前卫生清扫、秩序维护;探索建立城管领域信用体系,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责”的治理氛围。如今,越来越多的市民主动加入“城市管家”志愿者队伍,协助劝导不文明行为,共同守护家园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