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在俄搞暗杀的乌安全局上校,当街遭枪杀,近距离连中5枪 监控画面显示,凶手身着黑色 T 恤和短裤,戴着面具,从一辆汽车后方突然现身,使用装有消音器的手枪完成袭击后迅速逃离现场。由于手枪声响微弱,事发时周围行人甚至沃罗尼奇本人都未能及时反应,待众人意识到危险时,凶手早已消失在人流中。 另据消息人士称,沃罗尼奇在 SBU 的职责包括情报搜集、特工部署以及跨境行动指挥,其工作内容直接涉及俄乌之间的情报战和特种作战。这种敏感身份使得此次暗杀事件迅速引发外界对俄乌情报博弈的关注。 事件发生后,乌克兰国家安全局和警方立即启动联合调查。SBU 新闻处发表声明称,已成立专项小组追踪凶手行踪,并誓言将肇事者绳之以法。基辅警方通过分析监控录像,初步锁定凶手逃跑路线,但截至目前,尚未有嫌疑人被逮捕的消息。 值得注意的是,凶手在作案过程中展现出极高的专业性:使用消音武器、选择人流密集区域实施袭击、精准把握撤离时机,这些特征都指向有组织、有预谋的暗杀行动。 沃罗尼奇的死亡在乌克兰情报圈内引发震动。切尔文斯基在悼念文中称,他的离世是 “爱国的 SBU 员工的重大损失”,并暗示此次事件可能与沃罗尼奇参与的对俄行动有关。 事实上,近年来俄乌双方在情报领域的较量日益激烈,针对对方特工和军事人员的暗杀行动时有发生。例如,2024 年 12 月,俄罗斯三防部队司令基里洛夫在莫斯科遇刺身亡,凶手同样使用了高爆装置和精密策划。 而在 2025 年 6 月,乌克兰 SBU 刚刚实施了代号 “蛛网” 的特别行动,通过潜入俄境内的无人机对俄战略轰炸机基地发动袭击,造成俄军重大损失。沃罗尼奇作为 SBU 的核心成员,极有可能参与了这一行动的策划与执行,这也使其成为俄方报复的潜在目标。 从作案手法来看,此次暗杀与俄乌情报战中的典型模式高度吻合。其一,凶手选择在基辅市中心人口密集区域动手,既便于隐蔽行踪,又能通过制造社会恐慌扩大影响;其二,使用消音手枪和近距离射击确保行动迅速有效,避免暴露身份;其三,提前掌握沃罗尼奇的日常行踪,实施精准伏击。 这种 “斩首式” 袭击在俄乌冲突中并非首次出现,例如 2024 年 5 月,乌克兰国家安全局曾挫败一起针对总统泽连斯基的暗杀阴谋,两名涉案的 SBU 上校被指控向俄方传递高层行踪信息。 目前,乌克兰官方尚未公布凶手的具体身份和作案动机,但舆论普遍推测此次事件与俄乌情报对抗有关。有分析指出,沃罗尼奇参与的对俄行动可能直接威胁到俄方利益,尤其是在 “蛛网” 行动重创俄军战略打击能力后,俄方极有可能通过清除乌方关键人物进行报复。 此外,SBU 内部的腐败问题也可能成为暗杀动机之一。近年来,乌克兰安全机构多次开展反腐行动,马柳克局长上任后更是大力整顿内部纪律,曾有多名官员因涉嫌通敌或滥用职权被调查。若沃罗尼奇在工作中触及某些利益集团的利益,也不排除其因内部矛盾遭灭口的可能性。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暗杀事件发生在俄乌和谈陷入僵局的敏感时期。2025 年 5 月,双方虽在土耳其重启直接谈判并达成战俘交换协议,但围绕领土、安全等核心问题的分歧依然巨大。 在此背景下,针对双方关键人物的袭击可能进一步激化矛盾,甚至影响和谈进程。俄罗斯方面尚未对此次事件作出官方回应,但此前俄方曾多次谴责乌克兰的 “恐怖主义行径”,并表示将采取 “对等措施” 进行反制。 对于乌克兰而言,沃罗尼奇的死亡不仅是情报部门的损失,也暴露出其在核心人员安保方面的漏洞。尽管 SBU 在 “蛛网” 等行动中展现出强大的渗透能力,但在本土安全防护上仍存在短板。 此次事件后,乌克兰政府可能会加强对情报官员的保护措施,并加大对境内可疑人员的排查力度。同时,这起暗杀也可能成为乌方向西方索要更多情报支持的筹码,以应对俄方的 “代理人战争” 策略。 截至目前,乌克兰警方仍在全力追捕凶手,而关于沃罗尼奇死亡的真相,仍有待进一步的调查结果。这起事件不仅是个人悲剧,更是俄乌长期对抗的一个缩影,其背后折射出的情报博弈、政治斗争和军事对抗,将持续影响两国乃至整个地区的局势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