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供应链重组和南南合作加速的背景下,巴西与中国宣布重启并推进“南美两洋铁路”合作计划,该项目将横跨南美大陆,连接大西洋的巴西港口与太平洋的秘鲁港口,旨在打造一条崭新的“陆上贸易通道”,摆脱对巴拿马运河与美国西海岸港口的依赖。
“两洋铁路”(Ferrovia Transoceânica)最早于2015年提出,全长超5000公里,预计投资规模达800亿美元。铁路起点为巴西马托格罗索州农业腹地,终点为秘鲁太平洋沿岸港口伊洛(Ilo),中途穿越热带雨林与安第斯山脉,技术难度极高。
目前,由中国中铁、中国铁建、中车集团等组成的中资联合体已完成最新路线可行性评估,并与巴西国家运输部签署更新版谅解备忘录。
打破传统海运路径垄断:巴西出口商可通过铁路向亚太市场出口大豆、铁矿石与牛肉,绕过巴拿马运河,运输时间节省约20%。
增强中巴经济互补性:中国将获得更稳定的粮食与原材料通道,巴西则吸引大规模基建投资与技术转移。
带动亚马孙及内陆经济发展:将把交通基础设施延伸至此前交通闭塞的腹地,激活中西部农业潜力。
“两洋铁路”被一些国际分析人士视为中国“全球南方战略”的重要支点。华盛顿布鲁金斯学会专家指出,该项目有可能“削弱美国对拉美地区的港口与金融通道控制力”,并增强南美国家在全球贸易链中的自主性。
与此同时,巴西总统卢拉在新闻发布会上强调:“我们不是在选边,而是在选择多边。”他表示,拉美应摆脱单一依赖,拥抱更多伙伴,以推动真正的“全球南方合作”。
尽管前景诱人,该项目仍面临如下挑战:
环保压力:亚马孙热带雨林生态保护议题持续引发国际环保组织关注;
资金安排复杂:项目需多国协调融资机制,巴西财政与秘鲁政治稳定性仍待观察;
工程难度大:安第斯山区地形复杂,技术与安全要求极高。
然而,各方普遍认为,只要中国与巴西能够保持战略协同,这一工程将有望在未来十年内分阶段落地,并深刻改变南美的基础设施格局与全球贸易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