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君23岁时,丈夫刚去世,继子就冲进帐篷一把搂住她!王昭君瑟瑟发抖,给了他一巴掌,怒道:“你疯了!”可是没多久,王昭君就嫁给了继子,还为他生了2个女儿。 南郡秭归的水边长大的姑娘,大概从没见过那么大的风沙。 王昭君在长安后宫的第五年,北方的匈奴使者进了城。南匈奴的呼韩邪单于想跟汉朝结亲,求个安稳。皇帝翻了翻后宫名册,没舍得把公主往那苦寒地送,就定了个规矩:从没被临幸的宫女里挑一个,封公主名分远嫁。 消息传到掖庭,宫女们凑在一起嘀咕,说草原上的风能把人吹得站不住脚,说匈奴人喝生羊奶、住毡房,跟咱们不是一路人。 王昭君没怎么说话,第二天却递了牌子,说她愿意去。 没人知道她图啥。后宫里的日子像泡在温水里,慢慢熬掉人的精气神,或许她是不想再等那个遥遥无期的召见。 出塞那天,长安的百姓挤在路边,有人往她的马车里塞香囊,有人哭着说 “姑娘保重”。车轮碾过黄土路,越往北走,天越蓝,草越矮,风里的土腥味越来越重。 到了匈奴王庭,呼韩邪单于给了她 “宁胡阏氏” 的名号。 她开始学穿窄袖长袍,学用匈奴的弯刀割肉,看牧民们把羊粪堆成小山当燃料。 她把带来的桑树苗栽在帐篷边,教女人们怎么把蚕茧抽成丝,又把中原的织布法子教给她们。 可这样的日子只过了两年,呼韩邪就病逝了。 那年王昭君二十三岁,捧着丈夫的遗物,第一个念头就是回长安。 她托人给汉成帝带信,说想回家,哪怕守着城门根过日子都行。 匈奴的规矩,父亲死了,儿子要娶除了亲娘之外的继母,这样才能保住家产和部众。 复株累第一次进她的帐篷时,被她扬手扇了一巴掌。 草原上的汉子愣在原地,捂着脸说:“这是祖宗定下的规矩,乱了规矩,部落会散的。” 帐篷外很快有了传言,说汉朝来的阏氏要坏了草原的根。她身边的老嬷嬷急得直跺脚:“姑娘,你忘了出塞时百姓怎么求你的?真要断了和亲,刀兵起来,多少人要遭殃?” 复株累后来又来,怀里抱着呼韩邪的金冠,跪在毡毯上:“我知道你恨我,但你得留下。 汉匈的盟约不能断,部落的人不能没了主心骨。” 这个在马背上能射落飞鹰的男人,说话时声音发颤。 王昭君在帐篷里坐了一夜,帐外的风卷着沙子打在毡布上,像有人在轻轻敲门。 她想起长安街头的胭脂铺,想起母亲教她绣的并蒂莲,更想起出塞路上,牧民们举着羊奶壶迎上来的笑脸。 再往后,她跟着复株累学骑马,看他在草原上追逐狼群,教部落里的姑娘们绣中原的花样。两个女儿出生时,牧民们送来晒干的肉干和彩色的石头,老嬷嬷抹着眼泪说:“姑娘,你把日子过活了。” 复株累死的时候,王昭君已经在草原待了十三个年头。 按规矩,她该嫁给复株累的弟弟,可没过多久,她就病逝了,才三十五岁。 历史上这样的事不算少,就像唐朝的金城公主,嫁去吐蕃后,丈夫死了,又嫁给了丈夫的儿子,在高原上守了三十年,把中原的历法和医术带了过去。 她们都不是一开始就想当英雄,只是命运把她们推到了那个位置。 那些个人的委屈,早就被风沙吹进了草里。 只是偶尔风起时,或许还有人能听见,一个南方女子在帐篷里,轻声哼着故乡的调子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