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6月6日,沈阳部队空军副司令员常仲连之子常向,在组织战术训练时负重伤,于6月9日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牺牲,年仅27岁。这是常仲连夫妇向儿子遗体前告别的一幕,将军夫人的悲痛之情让人心碎。后来,常仲连夫妇坚持拒绝特殊照顾,并将抚恤金用于为儿子所在连队购置图书,完成儿子遗愿。致敬 常仲连的儿子常向,那可是个顶天立地的青年,才27岁啊,正是大展宏图的年纪。他在组织战术训练的时候,谁也不知道会发生这样的意外。训练场上的危险总是防不胜防,哪怕是像他这样训练有素的军人。可就是这一下,就夺走了他的生命。消息传到常仲连夫妇那儿,老两口几乎是天塌了一样。将军夫人哭得撕心裂肺,那泪水不是一般的疼,是那种把心都揉碎了的疼。那时候,家里人都劝,这白发人送黑发人,谁受得了啊。 可是,常仲连夫妇,他们后来的举动,真的让人肃然起敬。儿子牺牲了,按理说,他们肯定能享受到国家的特殊照顾。毕竟,他们的儿子是为了国家、为了军队献出了生命。可这对夫妇,硬是拒绝了。他们说,儿子是为国牺牲的,不能在儿子牺牲后去占国家的便宜。他们还把那些抚恤金,全部拿出来,给儿子所在的连队买了图书。因为他们知道,儿子在的时候,就喜欢看书,也希望战友们能多学知识。 这事儿要是放在一般人身上,能做到吗?说实话,很难。谁家没了孩子,不都指望着政府给点补偿,能过得好点?可常仲连夫妇,他们那种大公无私的精神,真的让人心怀敬意。当然,也有人会想,这样做是不是太过理想化了?毕竟,人活着,谁不想过得舒服点呢?可他们没这样做,这说明,他们对国家的爱,对儿子的爱,已经超越了个人的得失。 说到这儿,我想起以前在报纸上看到的那些故事。有些烈士家属,确实享受到了国家的照顾,然后把日子过得舒舒服服的。这也没错,这是国家对他们付出的回报。可像常仲连夫妇这样,自己默默承受痛苦,还不忘儿子的遗愿,反过来为儿子的战友做点贡献的,真是少见。 再往深里想,常仲连夫妇的这种做法,是不是也有点“迂”呢?毕竟,他们也是老人,儿子没了,自己晚年的生活需要保障啊。但人家不这么想,他们可能觉得,儿子的牺牲已经有了意义,自己再享受特殊照顾,那就不合适了。这种思想境界,不是一般人能达到的。 现在想想,要是我们普通人遇到这样的事,可能很难做到他们那样。毕竟,生活总是有很多现实的考量。可他们的故事,确实能给我们带来一些触动。在享受国家给予的和平与发展的时候,别忘了那些像常向一样的烈士,他们用生命换来了这一切。而像常仲连夫妇这样的家属,也在用自己的方式,支持着军队和国家。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