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3年山东大旱,没吃没喝的眼瞅着就要被饿死,没想到地主牟墨林打开自家粮仓做生意,不过粮食只换不借不卖,得知消息后农民们不淡定了。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清朝嘉庆年间,中国的农民们十分贫穷,常年吃糠咽菜。 如果碰上天灾,更是要吃草根、啃树皮度日。 可偏偏天不遂人愿,道光16年,栖霞地区连年三年大旱,饿殍遍地、民不聊生。 那些米商们趁机哄抬物价,一斗米的价格高达数千钱。 百姓们被饿的瘦骨嶙峋,甚至还出现了人吃人的情况。 老人和幼小的孩童,就首当其冲成为了第一批被杀死的人。 有些夫妻不忍心吃自己的孩子,就和其他人交换孩子来吃。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而是那段时间的真实写照。 牟墨林作为当地的大地主,将自家所有的粮食都拿出来赈了灾。 但是,灾民人数众多,别说牟墨林一人,就算是将官仓开仓放粮,也无法供应这么多人。 为了不被饿死,当地乡绅出面,恳请牟墨林到关东,用钱换粮食来救命。 其实牟墨林也有这种打算,但是牟家的长辈在临终之前有交代,不让他去干危险的事情。 毕竟,牟墨林是家里唯一的儿子,他要是出了什么事故,那牟家就得断后。 但是,牟墨林还是带着一行人,踏上了前往关东的道路。 这次贩粮要走陆路、还要走水路,路上还有不少灾民。 如果将粮食保护好,是牟墨林必须要考虑的事情。 从登州到栖霞这段150里的山路上,不仅有大量饥民,还时不时有山匪出没。 于是。牟墨林就想了一个办法。 他将运粮队分成两路,一路驮粮草,一路驮粮食。 这两支队伍一起走正路。 因为队伍中人和骡子很多,并且负责护送的人也都很健壮,因此一般的土匪并不敢轻举妄动。 等到了栖霞境内,路上遇到三三两两的难民,他就会直接施舍。 等到了地方之后,麻烦才刚刚开始。 看到牟墨林真的运回来了这么多粮食,难民们统统围了上来。 但是,牟墨林本质上是一个商人,总不能这么多粮食的钱都让他一人自掏腰包。 但是,这些难民们又没有钱买粮。 于是,牟墨林就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用土地来换。 粮少人多,一些灾民为了能够得到粮食,于是开始哄抬价格。 原来一亩土地可以换一斗粮食,结果后来涨到了8亩土地换一斗。 牟墨林看着也不是滋味,于是他就承诺难民,会帮他们补缴欠官府的田赋。 他也救出了不少因为欠赋税而被关起来的百姓。 结果,难民们用土地换了粮食,还感恩戴德地将牟墨林称为“活菩萨”。 虽说牟墨林此举确实让不少难民活了下来,但是却也让大批自耕农失去了土地,成为了某家的佃户。 所以,他此举也引起了不少争议。 除了用土地换粮食外,牟墨林还实行“以工代赈”。 他将外出讨饭的佃户组织起来,在他的庄田中搞建设。 这样一来,那些佃户有了吃食,居住环境有了改善,而他也得到了大量不用花钱的劳动力,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在这些佃户的劳作下,庄田被建设地井然有序。 一般来说,不少财主家都“富不过三代”。 但是,牟墨林却打破了这个“魔咒”。 在地主中,有人是开源节流,靠积累获得财富。 也有人是碰巧遇到机会,突然暴富。 牟墨林则不属于这两种。 他的父亲家境殷实,后来分家后分到了60亩土地。 经过几十年的奋斗之后,他成为了一个拥有千亩土地的中性财主。 这也给牟墨林事业的起步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虽说牟墨林一出生就赢在了起跑线上,但是他倒是并没有因此而荒废自己,反倒是不断努力。 他有文化,并且精于筹谋。 牟墨林去世的时候,他已经拥有了三千多亩的土地。 不过,对于他这个人,有人说他心善,有人说他心狠手辣。 他的子孙后代经过多年的累计,手中的土地达到了6万多亩。 不过,栖霞解放后,牟家被打倒,从此消失在了历史的洪流中。 主要信源:(栖霞市人民政府——牟家故事:牟氏庄园如何发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