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我就是要来中国报仇的!”2019年,日本的芯片专家带着自己的团队和先进的技术来

“我就是要来中国报仇的!”2019年,日本的芯片专家带着自己的团队和先进的技术来到中国,结果公开向美国“宣战”?这中间究竟有什么恩怨? 上世纪四十年代末,日本一个普通家庭里,有个男孩总爱跟电器较劲,家里的收音机、电视机,没少被他拆了又装,装了又拆,手指磨出茧子也不在乎。 父母没责骂过他,反而觉得这孩子身上有股子钻劲,还主动找些旧零件给他摆弄。 这男孩就是坂本幸雄,上学后,他对电子元件的兴趣有增无减,课本上的电路知识看一遍就懂,老师提问时,他总能说出更深层的原理。 后来考大学,他直接选了电子工程专业,一门心思扑在芯片研究上。 毕业后,他进了美国德州仪器分公司,从销售做起,别人忙着应酬客户,他却在跑业务的间隙,把不同地区的芯片需求记在本子上,晚上就对着图纸琢磨改进方案。 没过几年,他就凭着扎实的技术和对市场的了解,坐到了副总裁的位置。 在德州仪器待久了,坂本幸雄心里渐渐不是滋味,他看着美国企业靠着日本工程师的技术赚得盆满钵满,却处处提防着日本本土企业,心里那股不服输的劲头上来了。 因此在回到国家后,专门和美国企业对着干,可很快他就遭到了打压。 美国先是给神户制钢扣上 “反倾销” 的帽子,罚了一大笔钱,接着又逼着日本政府签协议,限制日本芯片的海外市场份额。 坂本幸雄看着仓库里堆积如山的芯片,第一次意识到,技术再好,也躲不开政治和资本的算计。 九十年代末,日本几家芯片厂撑不下去了,合并成尔必达,坂本幸雄被推到了社长的位置,当时三星已经在美国的扶持下崛起,市场上的芯片价格被压得很低,尔必达连买光刻机的钱都凑不齐。 坂本幸雄把自己的房子抵押了,又四处找朋友借钱,凑够钱后,带着团队一头扎进了 20 纳米 DRAM 技术的研发,他对团队要求极严,自己更是以身作则,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实验室成了他第二个家。 2007 年,尔必达的芯片通过了苹果的测试,订单源源不断,公司市值一路飙升。 尔必达的客户纷纷毁约,生产线停了一半,银行天天上门催债。 坂本幸雄找日本政府求助,拿到的 1200 亿日元根本不够用。 他又飞到美国,求镁光合作注资,对方口头答应了,可就在签约前一天,却说总裁飞机失事,合作取消。 后来才知道,镁光早就在暗中接触尔必达的债权人了。 坂本幸雄站在工厂门口,看着 “尔必达” 的牌子被拆下来,心里像被什么东西堵住了,说不出话来。 2018 年,深圳一家芯片公司的老板找到了坂本幸雄,给他看了一份中国芯片产业的报告,当时美国已经开始对华为断供芯片,中国芯片产业正处在艰难时刻。 老板说:“我们没有退路,必须搞自主研发。” 坂本幸雄看着报告,又看了看自己整理的一摞研发笔记,沉默了很久,那年他 71 岁,决定再拼一把。 2019 年春天,他带着 18 个老部下,提着装满技术图纸的行李箱,登上了飞往北京的航班。 在紫光集团的会议室里,他指着黑板上的技术难点说:“22 纳米这道坎,我们一起跨过去。” 进了紫光,坂本幸雄把实验室的作息调成了三班倒,有年轻工程师觉得他要求太严,他没多说什么,拿起工具就演示怎么把光刻机的误差控制在 0.1 微米内,一站就是好几个小时,汗水浸湿了衬衫也没察觉。 三个月后,22 纳米 DRAM 技术成功突破,打破了美韩企业的垄断。 他没去参加庆功会,而是在车间里跟年轻工程师说:“技术突破只是第一步,能守住成果,继续往前走,才是真本事。” 有人看到他在食堂跟年轻人抢最后一份红烧肉,也有人看到他凌晨还在办公室改图纸,烟灰缸里全是烟头。 他常对身边的人说:“我没多少时间了,你们得抓紧,要比别人跑得更快。” 这事儿让我想起法国阿尔斯通的遭遇,上世纪 80 年代,阿尔斯通的电力设备技术领先全球,美国看不顺眼,就用《反海外腐败法》把阿尔斯通的高管送进监狱,逼着阿尔斯通把核心业务卖给美国企业。 阿尔斯通的很多工程师后来去了其他国家,继续搞研发,不想让自己的技术就此埋没。 坂本幸雄和他们一样,带着被打压的经历,却没放弃对技术的追求,不同的是,他在中国找到了能继续施展的地方。 长江存储拿下全球 15% 市场份额的时候,坂本幸雄给日本的女儿打了个电话,说实验室里种的向日葵开花了。 女儿问他还恨不恨当年那些人,他想了想说:“现在就想看着中国的年轻人超过他们。” 去年冬天,坂本幸雄在深圳去世了。 葬礼上,来了很多他带过的中国工程师,他们说,老人走的时候,还惦记着 28 纳米芯片的良率,手里紧紧攥着一张写满公式的草稿纸。 有人说他是为了复仇,有人说他是冲着高薪来的,这些都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在我们芯片被 “卡脖子” 最难的时候,这个倔强的日本老人,把自己最后的精力,都放在了中国芯片的研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