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抗战胜利后,一个日本人来到中国,慕名找到中国的一位老人,出价三千万买老人手里的一

抗战胜利后,一个日本人来到中国,慕名找到中国的一位老人,出价三千万买老人手里的一把刀,老人说:这刀给多少都不卖!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很多人以为战争的阴影就此散去,但在中原大地上,还流传着一段真实的往事,那是一把见证侵略的刀,是一名抗战老兵用生命和信念守住的证据。 侯永胜是河南鹤壁人,出生在贫苦农家,少年时家里日子艰难,放过牛、拾过粪、要过饭,十二岁那年,日军侵入河南,村子里房屋被烧,乡亲们背井离乡,他亲眼看着同胞受害,心里埋下了赶走侵略者的念头。 十五岁时,八路军队伍到当地宣传抗日,他瞒着家里人,毅然参加了抗日队伍,成了游击队的一员。 因为部队里缺子弹,他每天训练都要省着用,每打一发就要保证不偏不倚,他把全部精力放在练枪法上,百步开外也要打中目标。 他跟着部队参加了无数次战斗,从最普通的战士,逐渐成了带队的骨干,根据老战友回忆,他在抗日和解放战争里参加了四百多次战斗,消灭的敌人有五百多人,立过二等功。 1945年秋天,日本已经宣布无条件投降,但驻扎在河南浚县的日军部分据点仍不肯放下武器,当时侯永胜带着队友在浚县西关外的大桥上巡逻,那是个阴沉的日子,空气里都是紧张的气息。 突然,一名日本军官骑马冲过来,佩刀出鞘,动作迅猛,侯永胜看见对方的制服和配枪,没有丝毫迟疑,抬手就扣动了扳机,枪声在桥上炸响,那军官应声倒下,身上的军刀和手枪都被缴了回来。 回到队里,侯永胜把缴获的东西拿给大家看,那把刀足有一米长,紫色牛皮包着刀鞘,冷光透着森寒,刀身上刻着日本国旗和“天皇·45997”的编号,还有“坂本吉太郎”的名字。 翻译的人说,这是日军正规军官的指挥刀,从刻字看,对方至少是大佐级别,对于队伍来说,这不仅是战利品,更是活生生的铁证。 抗战结束后,侯永胜把这把刀一直留在身边,很多年过去,他从一个年轻的游击队长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新中国成立后,他在河南当地当过基层干部,做过乡镇党委书记,直到交通局局长岗位上退休。 离休后,他住在自家那座有近两百年历史的老院子里,村里人都知道他在战争年代立过大功,他也愿意给年轻人讲过去的事。 有的学生和党员来听他讲解,他会拿出那把刀让他们看,告诉他们这段屈辱的历史,让他们心里明白和平的来之不易。 有一年,有日本人特意从日本来到中国,几经打听,找到了侯永胜的家里,他们没有带来刀鞘上的历史,只带来了金钱。 据说开价高达三千万元,对于一个农民出身的老人来说,这是天文数字,那年他的身体已经不再硬朗,说话缓慢,头发全白,屋子也很朴素,但他心里很清楚这把刀意味着什么。 这把刀是日本侵华的证据,上面那面刻着的国旗,那一串编号,那个人名,都是实打实的证明。 那一枪击毙的不仅是一个军官,更是把日本侵略者的嚣张踩进了泥里,若把它卖回日本,那段历史或许会被当成不存在,无论给多少钱,他都不愿意让这个证据消失。 他不想让后代忘记当年被屠杀、被烧毁的村庄,不想让那些埋骨他乡的同胞白白死去,他明白自己守着它一天,日本人就别想把它抹掉,也正因为知道对方的目的,他心里早就下了决定。 后来,他主动联系了政府,把这把刀捐给了博物馆,没有要一分钱,只希望它能一直放在那里,让所有来看的人都能清清楚楚看到这段历史。 博物馆的人接过刀时,仔细检查了刻字和编号,确认了它的来历,那一面刻着日本国旗和天皇编号的刀身,被摆进了展柜,成为那段侵略历史的实物证据。 许多年过去,村里人说起侯永胜,记得的不仅是那个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的队长,更记得他那句朴实的话:这刀多少钱都不卖,他用一生守住了那份尊严,把最好的东西留给了国家,留给了后人。 有人说,一个国家的记忆不能靠钱来交换,这把刀还在博物馆里,冷冷地闪着光,提醒着每一个人,别忘记那段曾让中国人流血流泪的历史。 侯永胜已经老去,但他的选择让那段历史无法被抹去,让更多的人懂得了什么是尊严,什么是责任。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淇滨区钜桥镇钜桥村的侯永胜上世纪40年代曾是浚县浚西游击队队长———昔日战斗英雄如今革命故事讲述人——鹤壁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