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处置一批短视频领域恶意营销问题账号,其中最为挑动大众神经、挑战道德底线的是:有的网络主播精心打造悲惨人设,通过“卖惨”博流量营销进而变现。不知从何日起,“卖惨”似乎成了一种引人关注、获取流量,甚至达成商业目的的“捷径”。这种潜滋暗长的现象,正像毒瘤般侵蚀着社会公序良俗和大众的理性认知,必须引起我们的警醒和抵制。
“卖惨”可以博得一时的关注和流量,但损失的是未来,丢掉的是人心。近年来,“大先哥助农在行动”、“李糊糊卖葱”,以及凉山“石榴滞销”等事件,无不是网络博主利用悲情故事引流进而直播带货,以“假悲情”博取“真同情”,把观众的善良当作肆意收割的“韭菜”,利用他人的同情来填满自己的欲壑。
短视频领域的“卖惨”之风,严重伤害公众的信任。虚假的“悲惨”境遇、设计的“苦情”戏码反复上映,人们内心的善良和同情心就会日渐麻木,看待真善美就会暗自怀疑,追求真善美就会犹豫迟疑,可能导致真正需要帮助的人难以获得关注和援助,就像“狼来了”的故事,说谎的孩子最终失去大家的信任。卖惨营销者同样如此,虽可赢得一时关注,未来的路却越走越窄。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短视频发展研究报告(2024)》显示,从2018年12月至2023年12月的五年间,短视频用户规模从6.48亿增长至10.53亿,使用率从78.2%增长至96.4%。与此同时,为了夹带私货、挖空心思编导的“卖惨”视频,也充斥网络、屡禁不止,甚至催生出上下游配套的灰色产业链,前端打造人设、孵化网红,中端内容编撰、剧情拍摄、电商运营,后端无底线“卖惨”营销、博流量变现。这暴露出少数短视频内容生产者价值观出现偏差、扭曲,利用“劣势者效应”投机取巧、不劳而获。有的“卖惨”博主认为,只要把“悲惨遭遇”展示出来,就能迅速引发社会舆论、引起社会关注,进而获得巨大流量和变现资本,反而忽视了客观真实、尊重用户才是内容生产的根本。
让“卖惨”没市场、行不通,关键是要铲除“卖惨”营销的生存土壤。无论线上还是线下、台前还是幕后,都没有法外之地、舆论飞地。杜绝“卖惨”营销牟利,重在建立科学完备的制度体系,让“卖惨”营销者无利可图、无路可走。要优化算法奖惩,撕掉“苦情滤镜”,防止资本以“情感”为诱饵、“共情”为钓线欺骗大众;强化监督,戳穿“悲情表演”,引入管理者、服务者、第三方等多方评价机制,及时甄别“悲情”营销、发现虚假“人设”;加大惩处力度,对“卖惨”以求名得利的行为,强化联合执法,坚决予以打击处理,避免“卖惨”成为“卖座”的手段。
防止“出圈”诱导观众、欺骗消费者,避免“捡进篮子就是菜”,强化用户的资质资格审核、视频内容的质量把关,是网络平台的一项重要职责:加强审核把关。与此同时,观众和消费者都需要保持理性和清醒,不被虚假的“惨状”所迷惑,不被营销出来的“热点”所裹挟,让卖惨营销者失去市场,推动网络空间回归真实和平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