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300多名日军占领大杨庄,没多久,村民就把这个消息告诉八路军,还说日军带了一门山炮。八路军团长笑道:“咱们把山炮偷过来吧!”
1939年1月23日,河北宁晋县大杨庄,300多个日本兵持枪闯入,还在村口架起一门山炮,炮口直指八路军冀豫游击支队第 2 团活动区域。村民们吓得躲在柴垛、墙角,大气都不敢出。
面对日军的威胁,村民们心急如焚,而有一个人决定站出来。 50 多岁的老猎户赵铁柱坐不住了。
他瞅准机会绕过日军岗哨,深一脚浅一脚地往齐家庄团部跑。这一路跑得气喘吁吁,他只有一个念头:必须把情报送到八路军手里!
很快,这份关键情报送到了八路军指挥官手中。 “团长!赵铁柱送来紧急情报!” 通讯员小李冲进团部。
团长孔庆德接过沾着雪粒的纸条,“大杨庄日军携山炮一门” 几个字,让他愁眉不展。
看完情报,孔庆德陷入了沉思,严峻的形势摆在眼前。 孔庆德心里清楚,大杨庄地势低洼,易守难攻。
而自己的部队刚整编完,满打满算 700 多人,用的大多是老旧的汉阳造步枪,重武器只有两挺马克沁机枪。就这点装备,怎么和有山炮的日军打?
难题当前,孔庆德和政委开始商议对策。 他转头问政委李定灼:“老李,这仗咋打?”
李定灼沉重地说:“正面硬拼,伤亡肯定小不了。但要是不管,周围老百姓得遭殃。” 两人盯着墙上 “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的标语,一时没了主意。
就在陷入僵局时,孔庆德突然有了大胆的想法。 突然,孔庆德一拍桌子:“咱们把山炮抢过来!”
李定灼愣住:“怎么抢?”“夜袭!派突击队摸进去,先干掉炮班,再用山炮轰他们营房!”
孔庆德说得干脆。李定灼眼睛一亮:“这招险,但能行!不过得找个能打硬仗的指挥官。”
对于指挥官人选,两人异口同声说出:“肖永银!”
接到任务的肖永银,迅速开始筹备行动。 当时,1 营营长肖永银正在擦驳壳枪,时年22岁。听完计划,他吩咐道:“全营去目标太大,我带 30 个人的突击队就行!” 说完,他从墙上摘下大刀,寻找人员。
人员确定后,突击队为行动做着最后的准备。 这 30 人突击队全是老兵,其中敌工干事王启华还会说日语。
出发前,肖永银挨个检查装备:“都听好了!没摸到炮位前,谁都不许开枪!用刀解决哨兵!”
王启华拍了拍腰间的日语喊话器:“营长放心,我让鬼子知道投降俩字咋写!”
一切准备就绪,突击队向着大杨庄出发了。 1 月 25 日深夜,零下二十度。突击队脱了棉鞋,光着脚踩在雪地上,就怕脚步声惊动敌人。二连连长蔡恒金走在最前面,没走多远,脚就冻得没知觉了。但他咬着牙,心里反复念叨:“说啥也得把山炮带回来!”
当突击队抵达大杨庄时,战斗一触即发。 大杨庄里,日本兵正围着火堆喝酒。守山炮的哨兵打着哈欠,步枪随手靠在炮架上。蔡恒金带着两个战士,悄悄摸到哨兵身后,手起刀落,哨兵没发出一点声响就倒下了。
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意外情况突然出现。 一个战士拉山炮时,不小心碰了炮膛里的炮弹引信。“轰!” 炮弹在日军营房炸开!
肖永银反应极快,大喊:“全体开火!”30 颗手榴弹同时飞向日军驻地,爆炸声里还混着王启华用日语喊的 “缴枪不杀”。
日本兵顿时乱成一团,好多人鞋都没穿就往外跑,正好撞上八路军的子弹。
激烈的交火声,也惊动了村外接应的部队。 村外接应的 1 营和 3 营听到枪声,立刻冲了上来。
孔庆德在高处用望远镜看着,看到山炮被往外拖,刚松了口气,日军就反应过来了。密集的机枪子弹 “哒哒哒” 扫射过来,把撤退的路封得死死的。
就在战斗胶着时,一个噩耗传来。 通讯员哭着喊:“营长!王干事中弹了!” 。
肖永银回头,看见王启华倒在血泊里,手里还攥着喊话器。他红了眼,吼道:“交替掩护,撤!”
在这生死关头,村民们的支援成为了关键。 千钧一发之际,大杨庄的村民们冲出来了!他们抄起锄头、铁锹,把院墙挖开个大口子,给八路军开出一条生路。
在村民的帮助下,八路军成功撤出大杨庄,战斗也接近尾声。 战斗持续到后半夜,天快亮时,八路军撤出大杨庄。
清点战果时,孔庆德得知王启华等 7 名战士牺牲,拳头狠狠砸在桌子上,半天没说话。
但那门完好无损的山炮,静静地摆在驻地中央,炮身上 “大正九年大阪兵工厂造” 的字样格外醒目。
大杨庄打胜仗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冀南。徐向前副师长专门让人送来张照片,照片里战士们围着山炮站得笔直,旁边写着 “八路军在大杨庄战斗缴获日军之山炮”。
这门炮后来被送到太行山区,成了八路军的 “宝贝疙瘩”。日军不甘心,派出坦克、汽车到处追,可每次都被八路军巧妙甩开。
这场战斗,不仅改变了八路军的装备,也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 后来,孔庆德被授予中将军衔,李定灼和肖永银成了少将。
如今,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那门山炮还静静摆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