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粘人说文化 2024-08-08 17:11:12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这是苏轼《赤壁赋》中的名句,也是很多人喜欢的一句名言。

这句话的意思是,清风缓缓地吹来,水面却没有泛起波澜。这里的“徐”是缓慢的意思,“兴”是泛起、产生的意思。整句话给人一种悠然自得、恬静舒适的感觉。

但是,你知道吗?这句千古名言其实有误!

在苏轼之前,东汉文学家王粲曾写过一篇名为《登楼赋》的散文,其中有这样一句话:“风恬浪兮。”唐代学者李善对这句话进行了注解,说:“恬,静也;澹,安也。”清代学者李周翰则进一步解释说:“风恬浪静,谓风恬浪息。”意思是说,风很安静,波浪也很安宁。

从李善和李周翰的注解中我们可以看出,“风恬浪静”才是古人常用的表述方式。那么问题来了,苏轼为什么会把“恬”写成“徐”呢?

我们要明白“恬”和“徐”的含义是不同的。

“恬”字在古代汉语中有安静、宁静的意思。《广雅》:“恬,静也。”《素问》中也有“恬淡虚无”的说法。而“徐”则表示缓慢、慢慢地。两者虽然都有平和舒缓的意味,但并不完全相同。

苏轼为什么会犯这样的错误呢?

一种可能的解释是笔误。因为“恬”和“徐”在繁体字中非常相似,都是“木”字旁加一个右耳旁,只是笔画多少有所不同。如果当时苏轼写字时比较匆忙或者心情激动,很容易就把“恬”误写成了“徐”。

另一种可能的解释是苏轼故意为之。因为苏轼写文章时喜欢用典故和引文,而且他对于这些引文的使用往往有自己的理解和创新。因此,他可能是故意将“风恬浪静”改为“水波不兴”以表达自己独特的情感和意境。

无论是哪种情况,这个小小的笔误并不影响我们对《赤壁赋》整体内容的理解。相反,正是这种细微之处的处理,让我们看到了苏轼作为一个文学大师的敏锐和才华。

除了“风恬浪静”,苏轼在《赤壁赋》中还引用了其他很多典故和诗句。比如他在描写曹操时提到了“对海而唱《观沧海》”,这是借用了曹操自己写的《观沧海》一诗的意境;他还写道“客有吹洞箫者”,这是化用了南朝梁代诗人刘孝绰的《夜泊牛渚怀古》中的“洞箫声断月明中”;此外还有“白露横江”“乌鹊南飞”“月明星稀”“山不厌高”“水不厌深”等等,都是引用或化用了前人的诗词作品。

这些典故和诗句不仅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内涵,也增强了语言的艺术魅力。它们与苏轼自己的创作完美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而优美的文风。这种文风既体现了苏轼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博的知识面,又展现了他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因此,《赤壁赋》成为了中国古代散文史上的经典之作。

虽然苏轼在《赤壁赋》中把“风恬浪静”误写成了“清风徐来”,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这篇文章的欣赏和理解。相反,正是这种小细节的处理,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苏轼的创作风格和艺术成就。

0 阅读:1

粘人说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