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最大贡献,就是成功压制了日本,让这个国家没能成为超级大国的霸主。 从1968年开始,日本人口过亿,智囊团的计划是在2030年之前人口翻倍,变成超级大国,仅次于美国自己。 可谁料美国从1979年便开始筹划打击日本。 二战结束时,日本经济濒临崩溃,工业设施几乎全被炸毁,人均 GDP 只有美国的 1/10。 但在美国扶持下,日本抓住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 “特需经济”,从纺织、钢铁等基础产业起步,逐步向高端制造业进军。 1968 年,日本汽车产量突破 500 万辆,超过西德成为世界第二大汽车生产国;家电产业更是占据全球 70% 的市场份额,美国消费者排队抢购日本产的电视机和洗衣机。 最让人惊叹的是半导体领域,1987 年日本 DRAM 芯片全球市场份额高达 80%,连英特尔都被迫退出该领域。 然而,日本的快速崛起让美国感受到了威胁。 1979 年,美国以 “国家安全” 为由,开始对日本半导体产业展开调查,这只是打压的开始。 随后的 20 年里,美国动用了关税、汇率、技术封锁等各种手段:1985 年迫使日本签署《广场协议》,日元两年内升值近一倍,直接导致日本出口竞争力暴跌;1986 年签订《美日半导体协议》,强制要求日本开放市场,外国半导体产品在日本市场份额必须达到 20% 以上;1987 年对日本输美电子产品征收 100% 惩罚性关税,东芝等企业损失惨重。 除了经济手段,美国还精准打击日本的人口战略。 日本智囊团原本计划通过鼓励生育在 2030 年实现人口翻倍,但美国通过推动全球化,吸引日本年轻人追求个人主义,晚婚晚育甚至不婚不育成为主流。 到 2024 年,日本新生儿数量跌破 70 万,总和生育率仅为 1.15,人口老龄化率高达 29.3%,彻底失去了成为超级大国的人口基础。 更关键的是,美国在科技领域始终保持压制。 当日本在半导体、汽车等领域取得突破时,美国立即将战略重心转向互联网和信息技术,通过扶持硅谷企业,重新夺回科技制高点。 而日本由于过度依赖制造业,在数字经济浪潮中逐渐掉队,曾经辉煌的东芝、日立等企业,如今在全球科技版图上已难觅踪影。 这场持续数十年的博弈给我们带来深刻启示:超级大国的崛起不仅需要经济实力,更需要战略定力和科技自主。 日本的教训告诉我们,过度依赖外部市场和技术,即使短期内能取得巨大成功,也难以抵御系统性风险。 如今,全球竞争格局正在重塑,各国都在争夺科技和产业制高点。 如果日本当年能在人口政策、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上多几分远见,或许历史会是另一番模样。 你认为一个国家要成为超级大国,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