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周总理没有子女,但很少有人知道,其实周总理有一个泰国“女儿",还有个泰国“孙子”,名叫常念周,出身泰国豪门。 这段跨越国界的情谊,还要从新中国成立不久后说起,那时候冷战初期泰国作为美国阵营的重要成员,与新中国处于对立面。 1954年,一场在日内瓦的国际会议意外改变了这一局面,当时担任泰国总理銮披汶·颂堪首席顾问的桑·帕他诺泰,在当地报纸上看到了周恩来的儒雅风度,这与美国宣传中的形象截然不同,这位泰国高官被周总理的外交魅力所震撼,心中的敌意悄然消融。 次年的万隆会议泰国外交部长旺·威泰耶康亲王作为"观察员"参会,多次应邀与周恩来共进晚餐,旺亲王回国后称赞周恩来是"中国的绅士"、"天才外交家",从那时起一条秘密外交渠道逐渐形成。 1956年8月,一场惊人的外交尝试悄然展开,泰国总理顾问桑·帕他诺泰将12岁的儿子常怀和8岁的女儿常媛兄妹二人,送到北京来学习生活,为了加强了中泰两国的建交关系。 常媛兄妹二人来到北京后,收到周总理夫妇无微不至的照顾,周总理事先安排好的一座三进四合院让他俩和身边的随从居住。 来到陌生国度的兄妹俩初期十分不适应,中秋节时周总理和邓颖超邀请他们到中南海西花厅做客。 当周总理询问他们是否喜欢中国菜时,常媛率真地回答:"周伯伯,我不太爱吃,"面对思乡的孩子,周总理并未生气,反而分享了自己年轻时在日本留学的经历,鼓励他们学好中文以更好地适应新环境。 周总理对这对兄妹的关爱细致入微,有一次周恩来问小常媛是否喜欢布娃娃,并派人去北京街上挑选了一个精美的布娃娃送给她,希望她能铭记在中国的生活点滴。 原本计划只在中国短暂停留的兄妹俩,因1957年泰国发生政变常媛的父母被关押和外界失去联系,常媛兄妹被迫滞留在了中国,常媛在周恩来总理身边一待就是14年之久,比和自己父亲相处的时间还长。 1972年,国际形势再次变化,泰国他侬政府有意调整对华关系,恰逢亚洲乒乓球锦标赛在北京举行,泰方想借此派要员接触中方,由于找不到合适的联络渠道,泰国政府只好向常媛求助。 此次"乒乓外交"取得了巨大成功,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会晤中,常媛担任唯一的翻译,这在新中国外交史上极为罕见。 1975年,中泰两国终于正式建交,这也是周恩来签署的第101份、也是最后一份建交文件。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逝世,当时常媛正怀着孩子,为了纪念这位给了她"第二次生命"的父亲,她给儿子取名"常念周",后来她的第二个儿子取名"常念廖",是为了纪念在周恩来不在北京时照顾他们的廖承志。 受母亲常媛的影响,常念周从小就在中国学习生活,他曾在北京实验二小上学,成年后的常念周成为了一位成功的企业家。 2001年,他创立了泰国"战略六幺三"公司并担任总裁,为外国企业进入亚洲特别是中国和泰国,以及中泰企业走向世界提供战略咨询服务。 公司名称中的"六幺三"意为"三十六计"中的第六计,颇具中国文化内涵。 更令人感动的是,常念周还于2004年成立了"常爱儿童基金会",定点帮扶云南省德宏县的几个贫困村庄,在他的帮助下,当地基础设施得到改善,5年内人均收入提高了240%。 如今这份跨越三代的情谊仍在延续,常念周的两个儿子取名"常恩周"和"常颂周",继续传承着对周总理的敬仰,常媛和常念周在曼谷创办了"泰中友谊之家"博物馆,展示珍贵的历史照片和文件,讲述这个家族与中国之间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