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蒋介石曾说,如果没有西安事变,自己只差了两个星期,就可以把红军全部消灭!他为何能

蒋介石曾说,如果没有西安事变,自己只差了两个星期,就可以把红军全部消灭!他为何能说出这句话?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前,蒋介石曾在内部场合说过一句话:“只差两个星期,就能把红军全部消灭。”这句话长期以来引发了许多人的争议与思考。   蒋介石为何会如此笃定?他所说的两个星期,是否真的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时间段?要理解这句话的背景,必须回到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仔细分析当时的政治格局、军事形势和各方的动向。   1935年底到1936年,中央红军在长征之后到达陕北,虽然躲过了围追堵截,但战斗力已经有所削弱,人数在长征前后锐减,仅有数万人,而且缺衣少粮,弹药紧张。   相比之下,蒋介石掌握的国民党中央军兵力超过百万人,拥有相对完善的后勤体系和较先进的装备,在兵力和物资方面都处于优势地位,蒋介石将重点放在剿灭红军上,决心以陕北为核心展开最后的围剿。   他在军事部署上,集结大量兵力于陕西、山西、甘肃、宁夏等地,形成了多路夹击之势,试图将红军压缩在陕北高原地区,彻底歼灭。   这一时期,红军的处境确实非常困难,为了保存力量,他们只能选择在陕北山区打游击,灵活转移阵地,红军没有固定补给线,也缺乏重型装备,粮食匮乏,甚至常常靠黑豆和野菜充饥。   很多战士身穿单衣,武器老旧,红军领导层虽然指挥有方,但能否长期支撑外界也很难有信心,蒋介石正是看准了这一点,认为只要时间再延续两周,继续压缩红军活动范围,就能切断他们所有补给和出路。   但历史并不是线性的,就在蒋介石调集兵力准备发起总攻之时,张学良与杨虎城发起西安事变,扣押了他本人,这次事件打乱了蒋介石全部军事部署,也迫使他暂时放弃对红军的进攻。   张学良本是东北军统帅,曾因执行蒋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而未抵抗日军入侵,东北沦陷,背负了沉重的历史责任。   他后来自责不已,对蒋介石的对内政策产生强烈反感,尤其对其不顾民族大义、一心剿共的方针无法接受。   张学良认为,国家的真正敌人是日本侵略者,而不是红军,在这样的思想驱使下,他与杨虎城决定兵谏,迫使蒋介石改变政策。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之后,蒋介石被迫答应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红军因此转危为安,得以保存力量。   这也是中共与国民党第二次合作的开端,对于蒋介石而言,这既是一次政治上的挫败,也是一场战略上的被动妥协,从这以后,他再没有机会像当时那样集中全国兵力对红军实施围歼。   但如果没有西安事变,蒋介石是否真能在两个星期内全歼红军?这并不是一件可以简单断言的事。   虽然国民党军队在兵力与装备上具有明显优势,但红军的灵活战术、地形利用能力,以及与当地群众的紧密关系,都是不能忽视的因素。   红军在过去的多年中屡屡在劣势中求生,不是靠军事上的强大,而是靠基层民众的支持和顽强的战斗意志。   在陕北、川北、湘赣、粤桂等多地,红军游击队仍然在活动,一旦中央红军遭遇重大损失,这些地方力量极可能迅速填补。   另外,国民党内部派系复杂,调度不一,蒋介石虽然在名义上掌握全国军政大权,但地方军阀各有算盘,许多部队只是表面服从中央调遣,实际行动迟缓。   蒋介石要想完全统一指挥,并且顺利完成全歼红军的目标,必须在政治、军事、后勤多个层面同时协调,而这在当时并非易事。   退一步说,即使蒋介石在军事上取得重大进展,彻底压缩陕北红军,其政治后果也难以控制。   剿共成功后,面对日军大举入侵,全国上下势必对内战行为产生极大反弹,民心的背离、士气的低落、外敌的压力,将是蒋介石政权无法承受之重。   蒋介石晚年在台湾反思西安事变,始终觉得那是改变他命运的关键节点,他认为那是红军得以延续、中共发展壮大的转折点,是他错失的胜利。   但如果把全部失败归结为一次事件,忽略了当时社会各阶层对红军的同情和对抗战的呼声,也是一种片面,一个政权是否能赢得最终胜利,靠的不只是军事部署,更在于政治理念、民众基础和历史走向。   “只差两个星期”的说法,代表了蒋介石一贯的侥幸心理,他在多个关键节点都强调“差一点就赢了”,但实际上他错过的不是时间,而是历史的潮流。   当红军在陕北坚持理想,发动群众,传播抗日主张之时,国民党高层却沉浸在金条、权位和短期胜利的幻觉中,蒋介石看重的是兵力对比,而忽视了信念、民意和政治基础。   历史已经证明,仅靠兵力并不能改变一个时代的走向,红军在困境中生存,在逆境中成长,最终成为中国历史的主导力量。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文汇记忆 | 蒋介石这辈子最大的不幸,是与毛泽东同一个时代——文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