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7月9日,乌克兰国家安全局对外宣布,逮捕了两名中国籍男子,指控他们涉嫌窃取与乌克

7月9日,乌克兰国家安全局对外宣布,逮捕了两名中国籍男子,指控他们涉嫌窃取与乌克兰“海王星”导弹系统有关的核心机密,这一消息一出,立刻成为国际军事和舆论的焦点,许多围绕中国和乌克兰关系的话题又一次被摆上台面。   “海王星”导弹是乌克兰近年来自主研发的重点武器,也是抵抗俄方海上力量的主力装备,自俄乌冲突以来,这套导弹系统,不仅象征着乌克兰军工实力,也是国内重点保密项目。   这次被抓的两人,据称正是试图获取这款导弹的设计和技术核心,如果得逞乌克兰在这一领域多年积累的成果,很有可能就会被外泄。   涉事的两名中国籍男子,据多家媒体报道,实际上在中国网络上一直以“支持乌克兰”的形象出现,他们平日里积极为乌克兰发声,和乌克兰民间也有不少往来关联,这样的人突然被指控为“间谍”一时间让外界哗然。   让原本不少相信中乌关系稳固的人开始重新审视这种“情谊”,毕竟现实有时总比想象复杂。   这两人之前都是乌克兰某高校的留学生,其中一人有较强的工程背景,案发时两人携带了不少带有可疑芯片、资料的电子设备,还有一些与军工研发直接相关的技术文档。   乌克兰安全部门透露,这起案件调查涉及多个部门配合,查清来龙去脉花了不少力气,但目前涉案细节依然对外保密,没有透露太多具体技术内容,可以肯定的是,以“海王星”导弹为代表的军事绝密已经成为各国情报争夺的重点,风险一刻没停过。   其实在这个案件宣布的前一天,乌克兰刚刚对5家中国企业进行了新一轮制裁,原因是乌方认为这些企业为俄罗斯的无人机产业供货。   疑似间谍案的突然发生,无疑让本已复杂的中乌关系气氛变得更加紧张,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的媒体迅速跟进,对中国近年来在俄乌冲突中的“微妙角色”再次进行了放大报道。   在乌克兰本地,主流媒体对这起案件进行了持续跟踪报道,民间讨论气氛也很热烈,很多乌克兰人表示,对外来人员,涉及军工、科研等敏感领域的管理必须更严格,这也是乌克兰强化高科技领域防护和筛查的警钟。   乌克兰国内对外科技和贸易合作越来越谨慎,对那些曾表态“挺乌克兰”的非本国人士信任程度也在下降。   对乌克兰来说这是一次深刻的提醒,在高科技、安全等关键领域,即便是自认为的“朋友”,也要时刻保持风险管控意识。   对中国来说,中乌频频发生的摩擦、制裁及误解,无疑增加了两国未来在技术交流与贸易方面的严峻挑战,这把“回旋镖”飞了一圈,既打在乌克兰的警觉上,也让许多自认“乌友”的人陷入了尴尬和争议之中。   (参考资料:路透社、卫报、乌克兰主流新闻网站、相关国际媒体等公开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