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身是推动体育强国建设、完善民生保障体系的重要基石,也是新区打造“体育之城”新名片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新区全面贯彻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不断优化群众性、多元化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
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加强,为全民健身筑牢根基
健全的组织体系是推动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为此,新区制定出台《体育强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等系列文件,成立全民健身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联席会议机制,定期研判会商解决全民健身推进中遇到的重大问题。
在基层体育组织建设方面,全区23处镇街全部建有体育总会,376个社区(村)均建有健身活动辅导站,形成了完善的基层体育组织网络。同时,我们广泛建立多种类型体育协会,目前已成立体育类社会团体55个、民办非企业单位147家。形成以区体育总会为龙头、体育协会为支撑、基层体育组织为主体的体育组织网络,为群众体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全方位的组织保障。
全民健身设施更加完善,打造“8分钟健身圈”
完善的健身设施是群众参与体育锻炼的基础。新区编制《公共体育设施专项规划》,出台《关于加强全民健身设施建设与管理的意见》《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补短板五年行动计划》,全域推进全民健身设施建设。
近年来,新区对唐岛湾公园、城市阳台景区、双珠公园3处区级体育公园以及新区体育场所进行了改造提升,还结合山头公园环境整治,在莲花山、花科子山、小黄山、北海公园等山头、公园、景区建设体育场地和设施,为市民打造了多样化的健身场所。同时,不断完善群众身边的健身设施,累计建设笼式足球、篮球等健身场地137处,更新新建社区(村)健身设施1443处,安装健身器材13908件,进一步完善了新区“8分钟健身圈”,让全民健身设施实现社区(村)全覆盖。
截至目前,新区建有各类健身场地5054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3.23平方米,区、镇(街道)、社区(村)三级健身设施网络不断完善。
在体育场地开放方面,推进室外公共体育设施按政策要求向公众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区级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符合条件的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实现全部开放,形成“大型场馆+社区场地+校园资源”的立体供给网络,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健身的便利。
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营造浓厚健身氛围
新区致力于构建多层次、常态化的全民健身活动体系,利用全民健身月、全民健身日等时间节点,广泛发动各镇街组织开展各项体育赛事活动,让健身活动融入群众日常生活,实现了健身活动常态化。
例如,每年举办社区运动会,坚持贴近群众、便于参与;连续举办新区全民健身交流展示大赛,包括太极拳/剑/扇、健身气功、健身腰鼓、健身操等项目,全区23个镇街都组队参与;每年举办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赛,进一步激发群众的健身热情。还结合地域特色,开展“最美彩虹路畅骑张家楼”全民健身骑行、环游唐岛湾3000米长距离游泳、健康太极活动月等活动,深受群众喜爱。
科学健身指导水平不断提升,助力群众科学健身
为传递科学健身理念,新区坚持做好科学健身指导。每年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六进”活动,为居民免费进行体质监测与健康指导服务,帮助居民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科学制定健身计划。
组建了600余人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伍,建立起区、镇(街道)、社区(村)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志愿服务组织体系,专门建立新区社会体育指导员女性志愿服务队,举办“运动促健康”公益大讲堂、“体医融合”系列公益活动和专家巡讲,普及科学健身知识,传授科学健身方法。
目前,新区共有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33万名,每千人拥有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6.8名,这些社会体育指导员遍布在全区各健身活动辅导站、晨晚练点,引领指导各个站点积极开展健身活动,新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的比例达52%以上。值得一提的是,新区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获评“全国活力体育组织”,“武术传承舞动人生”入选全国“2023全民健身志愿服务优秀案例”,均为全市唯一。
下一步,新区将锚定体育强区建设目标,着眼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服务基层、服务群众,不断推动全民健身事业在体育强区建设中作出应有的贡献。
(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李晓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