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印发了《北京市碳普惠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碳普惠相关工作,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绿色低碳行动,助力首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管理办法》将于2025年9月1日起正式施行。
一、什么是碳普惠?
碳普惠是一种创新机制,对个人、家庭、社区及小微企业(机构)的自愿减碳行为进行具体量化并赋予一定价值。《管理办法》明确,在低碳出行、能源资源循环利用、分布式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等多个领域,符合条件的减碳行为将依据相关技术规范核算碳减排量,并通过碳排放权交易、商业模式创新、绿色金融等方式获得价值激励。这意味着,市民日常生活中的绿色出行、节能节电等行为,都有望“变现”,成为推动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的实际贡献。
二、《管理办法》出台背景
自2020年开始,北京市以低碳出行场景为切入点,积极探索实施碳普惠机制,通过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低碳行动。初步形成涵盖方法学开发、项目实践、减排量核算、市场交易和抵销使用的碳普惠制度框架,已发布《北京市低碳出行碳减排方法学(试行)》等3个交通领域碳普惠方法学,支持开展了5个碳普惠项目。其中“低碳出行”项目参与人数超过560万,累计产生碳减排量超过40万吨。初步构建了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全民参与的协同推进格局。
《管理办法》的出台,将进一步推动碳普惠机制从试点探索向规范化、纵深化发展,明确规范各环节,完善激励与监督机制,为低碳治理体系提供制度支撑。
三、《管理办法》主要内容
《管理办法》包括总则、碳普惠方法学管理、碳普惠项目管理、减排量管理、监督管理、附则共六章35条。
其中,总则明确了《管理办法》的适用范围,碳普惠管理的基本原则和相关部门职责。
碳普惠方法学管理,明确了碳普惠方法学实施分级管理与动态评估,优先支持低碳交通、绿色建筑等公众参与度高的领域。
碳普惠项目管理,明确了对碳普惠项目实施分类管理。一类项目可通过碳普惠相关管理服务平台申请项目登记并实现项目全过程管理,二类项目无需进行项目登记、可主动申请项目信息公开。
碳普惠减排量管理,明确了一类项目实现的减排量经审定可在北京市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交易,可用于重点碳排放单位配额清缴抵销、企事业单位及大型活动碳中和等。
此外,《管理办法》构建了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确保碳普惠体系健康运行。
四、激励各方主动参与低碳行动
《管理办法》为碳普惠工作稳妥有序开展提供了制度保障,确保各项工作有章可循、规范高效。鼓励各类社会公益机构、金融机构和大型企业支持碳普惠行动。同时,对低碳行为的激励,传递了“低碳行为有价值”的信号,旨在激发各类主体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从日常生产生活的点滴做起,汇聚起全社会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合力。
北京市将进一步探索碳普惠机制创新,鼓励更多主体参与,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