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80年,临死的吕后担心吕家被灭门,警告两个侄子说:“我死之后,你们千万不要出宫半步为我送葬,否则的话大臣们可能兵变,我们吕家将遭灭门之祸!”说罢,撒手人寰。 吕后临终前的那句话,是真懂政治的人才能说出口的。她不只是在告诫两个侄子,她其实是在用命最后保护吕家的根。 吕雉,刘邦的正妻,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记载的皇后和皇太后。她不是皇族出身,但她深谙帝王术。她从一个平民之女走到权力巅峰,靠的可不仅仅是刘邦宠爱,而是她实打实的政治手腕。 她在刘邦死后临朝称制长达十五年。这十五年,说实话,吕氏家族几乎要把汉朝变成“吕汉”了。她大力提拔自己的娘家人,尤其是两个侄子——吕禄和吕产。吕禄是她哥哥吕泽的儿子,吕产则是另一个亲戚的孩子。两人一文一武,一个掌军权,一个控中枢。 吕雉去世前,把吕禄封为上将军,让他统领北军;吕产负责南军,宫廷安全基本全由吕家控制。可以说,她已经把整个皇宫当成了吕氏自家后院。 问题是,皇位是刘邦打下来的,姓刘。吕雉的这些安排虽然现实层面上稳住了权力,但从政治伦理上看,注定是站不住脚的。 吕雉清楚得很。她不是不明白“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的约定,这是刘邦生前立下的规矩。吕家权力再大,也不过是外戚。她一直靠的是刘盈(汉惠帝)这块牌子撑着。可惜惠帝早早病死,后来的几个小皇帝不过是她手里的傀儡。 等她一死,吕家可就成了无根之萍。 所以她临死前才特地叮嘱侄子:“你们千万别出宫送葬。”她知道,吕氏离开皇宫,就等于主动放弃了最后一层安全网。一旦吕家人不在宫中,大臣们就可以动手而不用担心内讧。 吕雉去世那年,是公元前180年。死的时候62岁,葬于长陵。消息一出,早就憋了一肚子火的大臣们马上行动起来了。 最先动手的是齐哀王刘襄,他是刘邦的孙子,也看吕家不顺眼很久了。一看机会来了,就开始调兵遣将。丞相陈平和太尉周勃其实早就和刘襄暗中勾连,准备一起扳倒吕氏。 说句公道话,陈平和周勃也不是傻瓜。他们虽然权位高,但没有兵权。吕禄手里掌着北军,是宫城的核心部队。如果硬碰硬,周勃根本打不过。怎么办?他们想到个办法,用“骗”的。 他们找来了郦寄——一个和吕禄关系不错的士族子弟。他的父亲在朝中为官,是个可以拿来当人质的人。于是陈平他们抓了郦寄他爹,威胁郦寄去忽悠吕禄,说大臣们其实都认同刘邦当年“吕家三王”的安排,只要吕禄主动交出兵权,大家也就不为难他了。 吕禄信了。 他居然真就交出了兵权,准备回赵国。结果刚一交印信,周勃立马控制北军,转头把吕禄拿下。吕产那边还在蒙圈的时候,也被干掉。 这下,吕家完了。 之后就是一连串清算。吕家被灭门,连远房亲戚都没能幸免。吕雉的妹妹吕媭知道后,气得当场痛骂:“你把兵权交了,以后吕家人怎么活!” 吕禄不是蠢,他是太天真。他以为朝中能讲道理,却没明白他是靠军权才有命活的人。 历史往往就是这么现实。讲义气、讲家族、讲感情,在权力斗争面前都没用。 吕雉其实早就看透了。她扶持吕家,也是在为自己和儿子打后路。可惜,她的侄子们没能继承她的眼光和狠劲。她当年怎么从一个泗水亭长的妻子,一步步杀进权力中心?靠的是冷静、果断,甚至是残忍。 比如她对戚夫人那件事,至今让人不寒而栗。四肢被砍、眼睛被刺、耳朵被聋、舌头被割,最后扔进茅厕,做成人彘。这是对政敌最极端的打击方式,也是对所有人的一个警告。 很多人因为这件事对吕后恨之入骨。但不得不说,正是这种铁血,让她撑起了一个女人难以驾驭的政治世界。 她不是善类,但她是强者。 从政治层面看,吕雉还是有功绩的。她在位期间,基本沿用了刘邦的黄老之术,重农抑商、轻徭薄赋,让国家得以喘息。汉初社会能快速恢复元气,她也算出了不少力。 问题在于,她把吕氏推得太高,太快,也太过头了。 她立了两个吕氏王,吕台、吕禄,又让吕产、吕禄掌军,吕家的女性也都嫁入刘氏宗室当王后或者王妃。从权力角度讲,这是最稳固的配置,可在名义上,她已经悖逆了刘邦的祖训。 她不是不懂,她是太自信。她觉得只要她活着,没人能动吕家。的确,只要她一口气还在,没人敢乱来。 但人终究会死。权力不能靠一个人撑得太久。 吕雉死后仅一个月,吕家就土崩瓦解。有人说这是“报应”,但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其实是制度与血缘冲突的结果。 刘邦立下的祖训,是封刘不封吕。吕雉为了家族利益,违了这条线。她靠个人威权把这条线暂时压住,一旦她死了,天平立刻倾斜,没人再顾忌什么。 最后站出来收场的,是代王刘恒,也就是后来的汉文帝。他是刘邦和薄姬的儿子,也是后来缔造“文景之治”的皇帝。他之所以能顺利继位,一方面是陈平、周勃等人支持,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跟吕家毫无关系,是最“干净”的人选。 吕氏灭族,也是汉朝政治机制逐步稳定的开始。外戚专权的问题,虽然后世还是常见,但吕雉的结局,成了一个血淋淋的教训。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