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两名伪军打扫战场时,发现一个战士还活着,正要上前补刀,这个战士轻轻说了一句:“兄弟,中国人不打中国人!” 说出这句话的人叫秦光,时任冀南军区第七军分区一支队的政委。当他从腰部传来的剧痛中苏醒,躺在尸体堆里时,他脑子里想的不是自己能不能活,而是手里的枪还剩三发子弹,怀里还有一颗手榴弹,万一被发现,怎么才能拉个垫背的。 1943年3月,山东冠县张柳召村。日军对这片区域发动了惨无人道的铁壁合围,企图将活跃在此的我军部队像一网打尽。秦光所在的部队不幸被包围,敌人兵力是他们的数倍,村墙被炮火轰开,四面八方都是黑压压的敌人。 突围是唯一的生路。作为政委,秦光一边组织战士们利用抗日道沟分散撤退,一边亲自断后。当他带领一队人马冲到距敌只有百米时,被密集的火力死死压制。 眼看战友们一个个倒下,秦光抓过两颗手榴弹,一跃跳出道沟,大喊着“同志们跟我冲啊”,用自己的身体吸引火力。一颗手榴弹在敌群中炸开了花,就在他准备扔出第二颗时,一颗子弹狠狠地钻进了他的后腰。 剧痛让他瞬间倒地。但他没有昏迷,而是立刻用手摸了摸伤口,是个大血窟窿,但幸运的是,子弹似乎卡在了肋骨上,没有穿透内脏。一个念头闪过:能活!于是,他立刻闭上眼睛,屏住呼吸,开始装死。 这份临危不乱的冷静,并非天生,而是用无数次生死考验换来的。 许多人不知道,早在两年前的苏村阻击战中,秦光就已经“死”过一次了。那场战斗打得更为惨烈,为了掩护军区首脑机关转移,秦光所在的特三营以血肉之躯硬抗日军精锐的陆空联合进攻。 战斗到最后,他和剩下的二十多名战士被围困在一个小院里,敌人久攻不下,竟然无耻地使用了国际公约明令禁止的毒气弹。 为了活下去,战士们把能想到的法子都用上了,喝醋、灌肥皂水催吐,用大蒜提神。可最终,还是没能抵挡住房顶被捅破后丢下来的毒气弹,所有人相继昏死过去。 等秦光醒来时,已被五花大绑,敌人正押着他们去村外的麦地行刑。路上,他亲眼看着日本兵用刺刀捅向身边的战友,鲜血染红了军装。 身为一名从13岁就参军、走过长征的老兵,他绝不甘心被屠戮。 “准备跑!”他低声下令。随后一声大喊,带头冲了出去。枪声响起,一颗子弹穿透他的左肩,他踉跄着继续跑,又一颗子弹贯穿了他的右背,他一头栽倒。 一个日本兵狞笑着走近,用枪对准了他的头。弥留之际,秦光用尽最后的力气,嘶吼出“打倒日本帝国主义!”随着一声枪响,子弹从他右颈射入,左肩穿出,他彻底昏死过去。 可他偏偏又活了过来,被战友和乡亲们从尸体堆里救出。从此,不死的战士的名号不胫而走。 有了这样九死一生的经历,1943年的这一次重伤倒地,对秦光而言,是一次需要冷静应对的战术局面。 他躺在那里,听着脚步声由远及近,直到两个伪军的身影出现在他模糊的视野里。他知道,最后的考验来了。 他没有选择用手榴弹同归于尽,因为他从对方犹豫的脚步和迟疑的动作中,嗅到了一丝不一样的味道。 这些穿着黄皮的中国人,并非个个都是铁了心的汉奸。于是,他赌了一把,赌的是人心,赌的是血脉里那点割舍不掉的民族认同。 “兄弟,中国人不打中国人!” 这句话瞬间打开了对方心中那把名为良知的锁。枪口抬起,空放两枪,再用一具尸体掩护。 这位被人戏称为身上有钢筋铁骨的老英雄,一生都在战斗。和平年代,他也没有停歇,脱下军装,他成了河南省民航局、河北省物资储备管理局的第一任局长。 离休后,他把余生献给了下一代,担任了十几所中小学的校外辅导员,奔走各地作报告,把自己浴血奋战的经历写成书。他总说:“我是党员,就要时刻想着党和国家。” 2019年,这位百岁老人走完了他传奇的一生。遵其遗愿,家人将他体内那十几块陪伴了他七十多年的弹片取出,捐赠给了革命纪念馆。 信息来源:人民资讯.八路军中弹昏迷,伪军见他没死,轻声说:别动,中国人不杀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