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爱因斯坦在美国普林斯顿病逝,他的大脑被法医偷走,解剖成了240片,经过几十年的研究,美国科学家终于找到了爱因斯坦的大脑秘密……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5年4月18日,爱因斯坦这位在物理学领域树立里程碑的思想家,因腹主动脉瘤破裂在美国新泽西州的普林斯顿医院去世,享年76岁。 他在生前曾多次表达,希望自己死后遗体完整地火化,不举行任何形式的隆重仪式,也不留下可能被神化的遗物,可这份朴素的遗愿,很快被一场医学干预所打破。 负责爱因斯坦尸检的是医院的一位病理学家托马斯·哈维,他在没有征得家属同意的情况下,悄悄将这位科学家的大脑取出,并进行保存处理,哈维称重后发现,这具传奇大脑的质量大约是1230克,并未明显超出常人。 他随后将其切割成240片组织样本,用福尔马林固定,部分制成切片,用树脂封存于玻璃容器中,这一过程本应由专业的神经学团队操作,但当时哈维并非该领域的专家。 这起擅自取脑的行为很快被媒体曝光,引发了轩然大波,公众舆论和学术界对此意见不一,有人指责哈维侵犯了逝者尊严,也有人对他的“科学动机”表示怀疑,医院方面最终决定将他解雇,而他本人也因此失去了原本安稳的职业生涯。 在之后的几十年里,这些存放在密封罐中的脑片,伴随着哈维辗转多地,他将部分样本寄送给一些学术研究机构,试图寻找真正有能力分析这些组织的人。 可由于缺乏严谨的切片记录和系统的科学方法,大多数研究无法展开,部分切片甚至被藏在冷藏箱和汽车后备厢中,这些颇为戏剧化的细节让整件事情更添争议。 直到1985年,局势才有所转机,加州大学的一位神经解剖学家获得了几片样本,对其进行显微分析,她注意到,爱因斯坦大脑左下顶叶区域的胶质细胞密度高于平均水平。 胶质细胞虽不直接负责思维活动,但它们对神经元起到支撑、清除和代谢调节等作用,这项发现引发了科学界对“天才大脑是否具有独特解剖结构”的新一轮探讨。 随后研究逐渐增多,1990年代末期,加拿大的一项研究通过对脑部照片的测量分析,指出爱因斯坦的顶叶面积比一般人大约多出15%,顶叶是人类负责空间感知、抽象逻辑与数学能力的重要区域,研究者由此推测,这可能为他卓越的思维方式提供了某种生理基础。 进入21世纪之后,又有学者通过数字图像分析发现其大脑中连接左右脑的胼胝体较为粗大,暗示着两侧半球之间的信息传递可能更加高效。 可尽管这些研究提供了一些有趣的线索,主流神经科学界仍保持审慎态度,研究所依据的切片来源已不可准确溯源,缺乏详实的背景信息,且样本数量有限,无法建立科学上的严格对照组。 更关键的是,这些研究多针对爱因斯坦76岁时的脑组织,而他最具创造力的时期是在数十年前,其认知结构是否随年龄发生变化,尚无法判断。 此外科学家们普遍认识到,认知能力的形成远不止解剖结构所能解释,个体的教育背景、成长环境、心理特质、训练过程等诸多因素,对一个人智力发展的影响不容忽视。 爱因斯坦曾自述,童年在学校成绩平平,但他对宇宙、自然与数学的好奇心从未停止,这种持续探索的精神动力,或许才是真正造就伟大思维的根源。 至于托马斯·哈维,他的后半生几乎都与这些切片密不可分,他被学界孤立,经济拮据,却始终未放弃“解密天才”的执念。 晚年他逐步将脑片归还至多个研究与展览机构,部分切片现已收藏于费城的穆特博物馆,供公众展览,虽然这段历史并未解答“天才从何而来”的终极谜题,却成为科技发展史上一段耐人寻味的插曲。 这段关于大脑与科学、伦理与执念的故事,最终没有迎来一个明确的结论,爱因斯坦的智慧,也许部分得益于大脑结构的某种特征,但更多是来源于他终身热爱真理、勇于质疑权威、不懈探索世界的精神。 对于后人而言,真正的启示并不在那些切成240片的脑组织中,而是在那颗始终保持好奇心与自由思考的头脑背后所传递出的思想火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