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1951年初冬,志愿军司令部里彭德怀像往常一样走进食堂,却发现洪学智笑眯眯地等着

1951年初冬,志愿军司令部里彭德怀像往常一样走进食堂,却发现洪学智笑眯眯地等着他,桌上还摆着几道热乎乎的炒菜。 1951年初冬,抗美援朝战争打得正激烈。第五次战役刚结束,志愿军在铁原阻击战中拼尽全力,挡住了敌人的攻势,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那时候,战场上物资紧缺,后勤压力山大,志愿军战士们吃的都是简单的窝头和高粱米,能填饱肚子就不错了。志愿军司令部设在大榆洞,一个不起眼的小山洞,里面却挤满了指挥作战的军官,每天忙得脚不沾地。彭德怀作为司令员,日夜操劳,指挥着一场场硬仗。 那年冬天,天气冷得能冻掉耳朵,部队的棉衣都不够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彭德怀每天还是坚持去食堂吃饭,和战士们一样,不搞特殊。可那天,他一进门就感觉有点不对劲——空气里飘着菜香,桌上还摆着几道炒菜,这在当时可是稀罕事。 彭德怀,1898年出生在湖南湘潭,家里穷得叮当响,小时候没少挨饿。后来投身革命,参加过北伐、长征,抗战时指挥过百团大战,硬是把鬼子打得头疼。到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他被任命为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带着部队跨过鸭绿江。他这人脾气硬,作风正,战场上雷厉风行,私下里却很接地气,战士们都服他。 洪学智,1913年出生在安徽金寨,也是苦出身,1930年参加红军,一路打到朝鲜。他在志愿军里当副司令员,主抓后勤。这活儿不好干,战场上啥都缺,他得想尽办法弄粮食、运物资。洪学智这人细心又有主意,特别会照顾人,战士们背后都夸他靠谱。 这俩人,一个管前线,一个管后勤,搭档起来那是天衣无缝。不过,他们平时忙得要命,能坐下来吃顿饭的机会可不多。 1951年11月的一天早上,彭德怀照常去食堂吃饭。按理说,食堂的伙食也就那几样,咸菜、窝头,能有点热汤就不错了。可那天,洪学智居然早早在那等着,还准备了几道炒菜——青椒炒肉丝、土豆炖豆角,还有一小碗红烧肉。这在当时可是“奢侈品”,肉不多,油也少,但对天天啃窝头的志愿军来说,简直是过年了。 原来,这顿饭不是给彭德怀一个人吃的。洪学智知道有位特殊客人要来,特意安排了这么一出。这位客人就是彭德怀的妻子浦安修。她当时到朝鲜边界参观,顺路来看看老彭。路上车出了点状况,她受了点轻伤,但还是坚持赶到司令部。 浦安修是个低调的人,和彭德怀结婚多年,感情一直很深。她这次来,没啥大事,就是想看看彭德怀过得咋样。洪学智知道这事后,觉得机会难得,干脆弄点好吃的,让这对夫妻能在战火里见一面,吃顿团圆饭。 这顿饭虽然简单,但在当时的环境下意义不小。彭德怀忙着指挥作战,浦安修在国内也有自己的工作,两人聚少离多。朝鲜战场上条件艰苦,彭德怀天天盯着地图,吃喝都凑合,能和家人见一面,对他来说Vivek吃完饭后,彭德怀让洪学智把浦安修送回后方。他还说,前线的战士们都一年没回家了,不能搞特殊。这话听着糙,但特别真实,透着他一贯的作风——不摆架子,和战士们同甘共苦。 洪学智这边呢,借着后勤的便利,弄了点肉和菜,也不算铺张,就是想让老彭和浦安修有个短暂的喘息机会。那几道菜,虽然不多,但在寒冷的冬天,多少能暖暖身子。 这顿饭吃得快,吃完浦安修就走了。她知道彭德怀忙,也没多留。两人这次见面,竟成了他们在战争期间的最后一面。后来,彭德怀继续在前线指挥,浦安修回了国内,各自忙着自己的事。 这事听着挺平常,但细想想,又挺让人感慨。彭德怀和洪学智,一个是铁面无私的将军,一个是细心周到的后勤头子,俩人性格不同,却都一心扑在抗美援朝这场硬仗上。那顿饭,不是啥大事,却让人看到战争里难得的人情味。 彭德怀不搞特殊的那股劲儿,洪学智默默操心的那份心,都挺接地气。他们不是啥高高在上的英雄,就是一群在苦日子里咬牙坚持的人。浦安修跑那么远来看老彭,也不是啥浪漫举动,就是夫妻间最朴实的那点牵挂。 这顿饭,后来在历史上没掀起啥大波澜,但留在回忆里,总有点暖意。那几道炒菜,可能是彭德怀在朝鲜吃过的最香的一顿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