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谋求荣华富贵,安禄山曾认比自己小很多的杨贵妃为干妈。每次进宫,安禄山都会先去拜见杨贵妃,再去拜见皇帝。 于是,唐玄宗非常疑惑。 对此,安禄山的解释,十分有趣...... 在唐朝历史上,安禄山是一位极具争议的历史人物。 他出身胡地,本非中原血统,却在盛唐时期一路爬升,最终位居三镇节度使之位,手握重兵,权倾朝野。 作为将才,他有勇有谋、通晓六蕃语言,深得边地军心;作为政客,他极善揣摩人心,深谙如何讨好上意。 他的双面性格,让他既是唐玄宗倚重的边疆柱石,也最终成为动摇盛世根基的叛乱之源。 安禄山的崛起并不仅靠战功和才干,更靠一套“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手腕。 为了进一步在朝中立足,他选择了一条极为巧妙而又滑稽的捷径——认宠冠后宫的杨贵妃为“干妈”。 值得一提的是,安禄山比杨贵妃大了很多岁。 一个年近半百的武将,认比自己小很多的女子为“母亲”,放在任何朝代都显得荒唐,但他却偏偏做得不露痕迹。 每次奉诏进宫,他从不直接面见皇帝,而是先绕道长生殿,恭恭敬敬地拜见“干妈”杨贵妃,行礼奉茶,嘘寒问暖,状如孝子。 等到这一番“孝道”尽了,他才转身去面见唐玄宗。 唐玄宗初时并不知情,后来得知后不免疑惑,便笑着问他:“安卿,你入宫见朕,为何每次都先去拜见贵妃,而后才来见朕?” 安禄山听了,神情丝毫不慌,反而一本正经地回道:“陛下,臣是胡人,我们胡人的习俗,一向是把母亲放在前头,而把父亲放在后头。” 这番话听上去荒诞,却说得既有趣又巧妙,唐玄宗一听,忍不住大笑:“你有这份心意,也算难得了。 既然你是真把玉环当母亲一般来孝顺,她膝下空虚,如今有你这个义子时常进宫陪她说说话,也让朕心安不少。” 这一回合,安禄山不仅消除了皇帝的疑虑,还赢得了更多的信任与赏赐。 随着在朝中地位的不断巩固,安禄山的野心也悄然膨胀。 他手握三镇大军,位高权重,而皇帝与贵妃对他的宠信与纵容,则为他日后的谋反提供了绝佳的条件。 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突然起兵,自范阳南下,一路势如破竹。 他麾下兵马号称二十万,攻陷洛阳后,自立为“大燕皇帝”。这一叛乱打破了盛唐的宁静,举国震动,安史之乱自此爆发。 唐玄宗措手不及,被迫仓皇逃离长安,前往四川避难。 一路之上,民不聊生,军心浮动,而随行将士则将乱局的根源归咎于杨国忠与杨贵妃。 马嵬坡一役,兵变突起,众将当众请求诛杀杨氏一族以谢天下。 唐玄宗虽心有不舍,但也明白大局已去,最终含泪下令,赐死杨贵妃于马嵬坡。曾经倾国倾城、得宠一时的贵妃,就此香消玉殒,终年仅三十八岁。 而安禄山在叛乱初期虽然势头凶猛,但随着唐军反击、内部权力斗争加剧,他自身的统治也开始动摇。 他为人骄横多疑,晚年又患有严重肥疾,行动不便,性情暴躁残忍。 最终在叛乱第三年,被其养子兼部将安庆绪所杀,结束了短暂的“燕帝”生涯。 唐玄宗流亡蜀中,于肃宗李亨即位后,被尊为太上皇。 他晚年饱尝国破家亡、亲人离散的痛苦,不再过问朝政,只在宫中独自吟咏往昔。 传说他曾命人远赴西域寻访杨贵妃遗体,终未果。 这场安史之乱,前后历时八年,几乎摧毁了整个盛唐根基。 人口锐减,经济凋敝,藩镇割据局面自此形成,唐朝自盛而衰。 安禄山、杨贵妃、唐玄宗三人,一位因野心反噬而身死非命,一位红颜薄命葬于兵变,一位历经世事更迭,最终孤老于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