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1984年,老山的战斗惨烈至极。牺牲的几十名战士遗体整齐排列,他们永远长眠在了南

1984年,老山的战斗惨烈至极。牺牲的几十名战士遗体整齐排列,他们永远长眠在了南疆。 1984年7月12日,血色黎明下的松毛岭,在一片死寂之下,杀机早已暗流涌动。越军王牌部队的士兵,借着夜幕的掩护,悄无声息地渗透到我军阵地前沿不足五百米的地方。 他们的纪律性达到了令人胆寒的程度,我军炮兵进行的试探性扰乱射击,炮弹砸进他们潜伏的队形中,当场炸死炸伤一片,但阵地前依旧悄无声息,没有一声呻吟,没有一个暴露的目标。 凌晨五点,天色将明未明,信号弹骤然升空,越军从潜伏地一跃而起,枪声、爆炸声瞬间撕裂了黎明前的宁静。 我军前沿阵地被打了个措手不及,许多战士在睡梦中就被密集的子弹夺去了生命,一个个阵地接连告急。 敌我双方的士兵瞬间搅在了一起,在狭窄的战壕和猫耳洞里展开了最原始、最血腥的白刃战。手榴弹在脚边爆炸,滚烫的弹片四处飞溅,刺刀与枪托成了最后的语言。 这就是老山战场的日常,残酷得不讲道理。 然而,决定这场战斗走向的,是我军的炮兵。当越军后续部队企图冲上阵地,扩大战果时,一场钢铁风暴从天而降。 我军指挥部一声令下,后方数十个炮兵阵地的数百门大口径火炮发出了怒吼。炮弹砸向越军的增援路线和集结地,形成了一道根本无法逾越的火墙。 但战争从来没有轻松的胜利。在松毛岭一线的142高地,我军一个排的战士在弹药耗尽后,与数倍于己的敌人反复争夺,最终,阵地失守。 然而,当天下午,当我军的炮弹补给重新到位后,指挥员指着142高地,只说了一个字:“轰!”霎时间,万炮齐发,整个山头被削平了几米。 随后,我军一个排冲上去,几乎没遇到像样的抵抗就收复了阵地。据战后统计,高地上的越军一个营,最后只剩下6个活口。 而我们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那张照片里的场景,正是这场战役后无数个悲壮画面的一个缩影。 那么,我们究竟为何而战?这要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说起。 越南在赢得抗美战争后,野心急剧膨胀,背信弃义,自诩世界第三军事强国,不断在中越边境挑衅,蚕食我国领土,杀害我边境居民。 忍无可忍之下,1979年,中国发起了对越自卫反击战。当时担任铁军师师长的张万年,就以其杀鸡用牛刀的战术思想,打出了令敌军闻风丧胆的威名。 老山、者阴山等地区的战斗,正是这场自卫反击战的延续。我们不是在侵略,而是在自己的土地上,驱逐入侵者,捍卫国家的主权与尊严。 这些牺牲的战士,每一个背后都是一个家庭。他们的付出,换来了边境数十年的安宁。 还记得收复老山主峰时,第一个冲上去,用身体撑起军旗的战士吗?他的原型叫罗仕忠。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因为宣传上的误会,他一直被牺牲了三十一年。 而这位英雄,伤愈后又参加了7.12血战,退伍后回到家乡,默默无闻地当了一名普通工人,经历了下岗、丧妻、独自拉扯孩子长大的种种生活艰辛。 他从不向人炫耀自己的功绩,甚至连评残的资格都主动让给了更需要的战友。 当人们终于找到他,问他为什么这么多年默不作声时,这位饱经沧桑的硬汉只是平静地说:“我的战友牺牲得太多了,我没有必要宣传我自己。想到我活着,生命在就足够了。” 如今的老山,早已草木葱茏,当年被炮火烧成焦土的山峰,又恢复了满山翠绿。 但战争的创伤并未完全愈合,在那片看似宁静的土地下,至今仍有数万枚地雷尚未排除,路边的骷髅警示牌,依然在提醒着人们那段危险的过去。 在麻栗坡陵园,957座墓碑静静矗立,墓碑上的面孔大多年轻得令人心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