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眼TV-华龙网讯(记者秦思思)近日,重庆理工大学两江校区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来到丰都县包鸾镇,深入探访竹编凉席技艺第五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邓国明。在一间竹香弥漫的工坊内,62岁的邓国明指尖翻飞,竹篾如丝般交织。青年学子们以眼观察、以手体验,在篾条起落间触摸传统手艺的温度。
“做竹编,先得懂竹子。”邓国明拾起一根刚劈好的竹条,向围拢的实践队员道出技艺的起点。一张凉席的诞生,凝聚着18个日夜的匠心:精选“壮年竹”,历经洗竹、劈条、刮篾、编织、纠边等十八道工序
刮篾环节堪称“功夫活”——全凭手感与眼力将竹条劈成厚薄均匀的篾条。“差一毫米,编织时就会松散。”队员尝试模仿,稍一用力竹条便应声而断,方知毫厘之间沉淀着数十载功力。邓国明轻抚凉席上细微接口解释,断篾需清理断口、打结再反复打磨,“既要结实,又不能硌人,这是老祖宗传下的讲究”。
提及包鸾竹编三百年辉煌,邓国明眼中泛起光彩:“当年全镇两百多人做竹编,80多家店铺卖凉席!”而如今,手工凉席逐渐被机器编织替代。年轻人更因“耗时久、收入低”望而却步。当地通过展览、体验课等形式努力推广,邓国明也尝试制竹编灯罩、果盘等新品吸引消费者。
手工竹席的现状点燃了青年智慧的火花。“老师傅想创新却缺帮手,我们或许能搭建桥梁!”汉语国际教育专业2024级本科生杨涵钦提议制作双语短视频,向世界讲述竹编故事;广告学专业罗本欣则计划联动设计专业力量改良产品,并策划亲子体验活动:“让更多人亲手感受竹编之乐。”邓国明对此深感欣慰:“年轻人有新点子,这门手艺才有活路,我愿倾囊相授!”
据重庆理工大学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实践是“青锋”工作坊百千万工程系列活动之一。学校将持续聚焦包鸾竹编,以“调研+传播+赋能”三位一体模式,为非遗活态传承注入青春动能,让古老技艺在时代浪潮中重焕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