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博时,有次聊天,同学说,博士生可分三种,导师让干啥就干啥的,导师让干啥就偏不干啥的,以及导师让干啥就选择性干啥的。 我听了,笑着说,还可以分为三种,经常被导师批评的,偶尔被导师批评的,以及从不被导师批评的。 当时,恰巧旁边有位导师在场,他听了我们的聊天,笑着说,按照后一种分类,偶尔被导师批评的学生,是最好的;经常被导师批评的,有些问题,但只要熬过来就也还行;至于从不被导师批评的嘛,嘿嘿,问题就很大了,无论是毕业还是未来职业生涯。 我俩听了,一愣。 片刻后,我问那位导师,那么,若是按照第一种分类呢? 那位导师说,按照第一种,导师让干啥就偏不干啥的,基本属于完了;导师让干啥就干啥的,未来职业生涯下限不会太低,但上限也不会太高;导师让干啥就选择性干啥的,最好,未来也许会有大的发展,不过也要看机遇。 我俩听了,都笑着点了点头。 那位导师看着我俩似懂非懂的表情,又说了句,而且这两种分类,往往还有交叉,不是随机的交叉哦,一定程度上是定向的。 正说着,另一名同学走过来,是那位导师的博士生,对那位导师说,老师,我下午有点事,需要出去一趟,请个假,组会无法参加了。然后,那个实验需要用的仪器我已经预约了,但这两天都排满了,我后天才能开始做,另外有些样品,感觉不太好了,性状可能变了,我在保存过程中肯定没问题,跟我肯定没关系,我怀疑咱们的冰柜有问题,也许有时候制冷没到位,所以我寻思,我把所有实验处理的重复数统一减掉一个,反正用于统计分析是够用的,您看可以不? 导师看着他,先是板着脸,随后笑了笑说,行,没事,就按你自己的安排做吧,去吧! 那同学说了声谢谢,走了。 过了会儿,那名同学走远了。 导师看着我俩,说,看见没,刚才这个目前的状态,就是导师从来不批评,且,导师让干啥就偏不干啥的,这个交叉很典型! 我俩大笑。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