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韩国卖给中国一艘废航母,自认为赚大了,结果我国后续获得的回报惊讶世界,让中国走出

韩国卖给中国一艘废航母,自认为赚大了,结果我国后续获得的回报惊讶世界,让中国走出至关重要的一步。 1990年代末,韩国刚从亚洲金融危机的泥潭里爬出来,经济压力山大。 “明斯克”号是1978年服役的苏联基辅级航母,1993年退役后被俄罗斯卖给韩国商人。到了韩国手里,这艘船不仅没啥用,维护费用还像个无底洞。 1998年,韩国实在撑不下去了,决定赶紧出手。中国正憋着劲想发展海军,尤其是航母技术。当时国际社会对中国海军现代化高度戒备,想直接买现成的航母设计几乎不可能。 韩国这艘“废航母”一露面,中国立刻看到了机会。 这笔交易敲定得很快,3000万人民币对当时的韩国来说不算小数目,但对中国来说,这是个低成本的突破口。1998年,“明斯克”号被拖到中国广州,正式开启了它的“第二人生”。 “明斯克”号到中国后,最直接的用途是改造成军事主题公园。 2000年5月,深圳的“明斯克航母世界”正式开园。退役的舰体被修整一新,甲板上摆放着老式战机,游客可以近距离感受航母的震撼。 开园头几年,门票收入就蹭蹭上涨,到2005年累计收入达到4.5亿人民币,直接把3000万的成本赚回来十几倍。 公园每年吸引数百万游客,带动了周边餐饮、住宿、交通等行业,经济效益远远超出预期。韩国当初以为自己赚了笔快钱,可中国用这艘“废铁”硬是造出了一个旅游金矿。 光这点,就够让韩国傻眼了。 经济回报只是表象,“明斯克”号更大的价值在于技术积累。中国海军早就想造航母,但缺经验、缺技术,连完整的航母长啥样都没见过。 “明斯克”号虽然老旧,可好歹是艘真航母,结构、甲板布局、动力系统这些东西都能拿来研究。 1999年,船体被送到科研单位,工程师们开始拆解分析。从舰体焊接到飞行甲板设计,每一个细节都被记录下来。这些经验虽然没法直接造新航母,但让中国明白了航母的基本原理。 后来,中国又从乌克兰买了“瓦良格”号,改装时就用上了“明斯克”号的研究成果。比如甲板起降的技术难点、舰体强度的设计思路,这些都成了宝贵的参考。 2012年,“辽宁”号正式服役,标志着中国有了第一艘航母。这一步,离不开“明斯克”号打下的基础。可以说,韩国卖的不是废铁,是中国海军崛起的敲门砖。 说到中国航母的起步,不能不提刘华清。他是海军现代化的核心人物,早在1970年代就提出要研究航母。 1980年代,他当海军司令员时,反复强调“没有航母,海军就走不向远洋”。“明斯克”号的收购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推动的。 刘华清1997年退休,没能看到“辽宁”号服役,但他的战略眼光直接影响了后续发展。 反观韩国这边,金泳三1998年卸任总统,他任内虽然推动了民主化,但金融危机让韩国经济元气大伤,卖“明斯克”号也是没办法的办法。 他晚年淡出公众视野,2015年去世,留下的政治遗产褒贬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