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毅鲁比奥的会谈结束了,中国外交部和美国国务院的通稿也都很快出炉了。而结合两方的说法,以及王毅在东盟外长会上的剩下9场双边会谈的通稿来看,这场中美外长的首次见面,气氛恐怕不算友好。#王毅会见鲁比奥:望理性看待中国# 1. 中美的通稿都只写了己方的话,没写对方的说法。这是很不常见的做法,一般意味着,大家都觉得对方的话不适合出现在本国通稿上——有时是观点不合,有时是对方的话说得太难听,有时是为了表明己方的强硬态度。总之,这种状态大概就是一句话:话不投机半句多。 2. 双方对会谈的评价都用上了务实、富有建设性。务实代表双方讨论的问题很具体,不是大而上的泛泛之谈;有建设性则代表双方都想解决分歧,但并没有什么进展。在会后,鲁比奥甚至连“元首会晤的可能性很高”这种打发记者们的话都说出来——谁都知道元首们有可能会晤,但双方都同意了吗?有没有时间地点的预期?如果什么都没有,这不就是废话吗? 3. 双方的通稿中都提到,中美同意继续沟通,愿意在寻求管控分歧的同时,探索扩大合作领域。这也是大家为数不多的共识。 所以总的来说,这恐怕就是一场“聋子对话”。中美都同意谈比不谈强,但最终仍是各说各的,然后就这样收场了。#晒图笔记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