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0月,日军占领代县后,阳明堡机场成了插在晋北的毒刺。 24架日军轰炸机每天从这里起飞,轰炸忻口前线的国军阵地,有时还低空扫射八路军的运输线。 时任129师385旅769团团长陈锡联盯着地图拍桌子:“这机场不端掉,忻口的兄弟部队撑不住!” 三营营长赵崇德主动请缨时,正发着低烧。这位河南商城出身的红军老兵,左胳膊还留着长征时被子弹打穿的伤疤。 他攥着陈锡联的手说:“团长,给我一个小时,保证让鬼子的飞机变成废铁!” 战士们都知道,赵营长打仗有股不要命的狠劲,长征时夺泸定桥,他是第一个攀铁链的,得了个“拼命三郎”的外号。 夜袭定在10月19日深夜。三营的300多名战士,每人揣着三颗手榴弹,腰间别着刺刀,沿着滹沱河的芦苇荡摸向机场。 赵崇德走在最前面,手里的驳壳枪机头大张,嘴里咬着根芦苇——他怕自己忍不住咳嗽暴露目标。 机场外围的铁丝网被工兵用剪子铰开时,哨兵的皮鞋声就在十米外响,赵崇德按住身后想摸枪的战士,等哨兵转身的瞬间,一个饿虎扑食将人按在地上,匕首干脆利落地解决了动静。 机场里,24架飞机像黑鸟似的停在跑道两侧,机翼下还亮着零星的马灯,哨兵抱着枪在飞机间踱步。 赵崇德打了个手势,部队分成两组:一组由他带着炸飞机,二组负责打援和掩护。 他指着最近的一架轰炸机对身边的通信员说:“记着,专炸油箱,手榴弹拉弦后数三秒再扔,不然炸不到自己人。” 第一颗手榴弹在机翼下炸开时,日军哨兵还没反应过来。油箱被引燃的瞬间,橘红色的火苗顺着机翼窜向机身,“轰隆”一声,整架飞机像个巨大的火把腾空而起。 赵崇德吼着“快转移”,转身去炸第二架,这时机场值班室的机枪响了,子弹贴着他的头皮飞过。 他猫腰冲到另一架飞机旁,刚要拉弦,突然发现驾驶舱里有个日军飞行员正往外爬,他抬手一枪托砸过去,顺手将手榴弹塞进了驾驶舱。 就在这时,跑道尽头的日军营房传来急促的哨声,大批日军端着枪冲出来。赵崇德大喊“二组顶住”,自己却被一串机枪子弹扫中了右腿。 他拖着伤腿往飞机后面挪,想找掩护继续指挥,可日军的掷弹筒已经架了起来。“营长! 快撤!”战士们喊着要去拉他,他却挥手吼:“别管我!把剩下的飞机全炸了!” 他怀里还揣着张照片,是出发前刚洗出来的,上面是他在红军时和战友们的合影,照片边角被血浸得发暗。 通信员想把他背走,他攥着通信员的手,气若游丝地说:“告诉团长,任务…完成了…”话没说完,头就歪了下去。 这场战斗从打响到撤离,只用了40分钟。24架日军飞机全成了废铁,机场的日军守备队被歼灭百余人,而八路军这边,包括赵崇德在内,一共倒下了30多位战士 撤离时,战士们想把赵崇德的遗体带走,可日军的援兵已经过了滹沱河,只能咬着牙往山里撤,有人回头时看见,赵营长的遗体就躺在一架燃烧的飞机旁,像座没倒的山。 日军第二天整理战场时,把牺牲的八路军战士遗体集中摆在跑道上拍照。 照片里,战士们有的还保持着握枪的姿势,有的手指向前方,没人屈膝,没人低头。 日军本想把这些照片寄回国内,炫耀“皇军战绩”,却不知这张照片后来成了八路军敢打敢拼的铁证——装备不如人,人数不如人,凭着一股劲,就敢端掉日军的空中堡垒。 赵崇德牺牲时才23岁。战友们后来回忆,他总说自己老家商城被日军占了,爹娘和妹妹不知死活,“不把鬼子赶出去,咱都没脸回家”。 他带的三营,大多是和他一样的年轻人,最小的才16岁,出发前还在偷偷给家里写信,说“等打跑了鬼子,就回家种庄稼”。 日军大概永远不会懂,为什么这些穿着草鞋、拿着老旧步枪的战士,敢在深夜冲进重兵把守的机场。 他们更不会懂,赵崇德和他的战友们攥在手里的,从来不是简单的武器,而是能让侵略者胆寒的骨气。 只是,当我们今天说起阳明堡的胜利时,除了那24架被炸毁的飞机,还能想起赵崇德的名字吗? 能想起那些连名字都没留下的30多位战士吗?他们用生命换来的,仅仅是一场战斗的胜利吗?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