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毛主席游泳后不慎患上重感冒,随行西医束手无策,最后还是经人介绍来了一位老中医,但那位中医却说,必须要答应自己三个条件,否则不会开药方![666] 盛夏的青岛,海风阵阵,中央在这里召开重要会议,会议间隙,64岁的毛主席来到第二海水浴场,在碧波中畅游了一番。 游泳后的第二天,主席开始出现发热、咳嗽的症状。随行的医疗组立即采用当时最先进的西药治疗,青霉素、链霉素轮番上阵,但三天过去了,高烧依然不退。 眼看病情加重,山东省委第一书记舒同想起了一个人,省中医院院长刘惠民。这位58岁的老中医可不简单,13岁就开始学医,曾师从多位名师,在山东医界声名远扬。 当工作人员找到刘惠民时,这位朴实的老中医却提出了几个要求:必须按传统方式用药,煎药要按古法,服药期间所有西药都要停掉。 在那个年代,这些要求简直是“离经叛道”。当时全国大部分医院都取消了独立的中医科,中医开方还必须配西药才能报销。 最终还是主席自己拍板:“人家是专家,就按专家的规矩来!”这句话为后来的传奇治疗铺平了道路。 刘惠民仔细把脉后,诊断为风寒内阻,开出了包含麻黄、杏仁等十几味药的方子。舒同的夫人石澜亲自陪同到药房选药,一味一味精心挑选,回来后按古法认真煎制。 当天深夜服药后,主席的高烧就开始退了,咳嗽也明显减轻。第二天一早,主席精神焕发,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五千年的东西,真是不能丢啊!” 西医用了三天都没有效果的病症,中医两剂药就解决了。当时正值中医药发展的低潮期,很多人对传统医学持怀疑态度,甚至有人主张“废医存药”。 青岛这一仗,让中央看到了中医药的独特价值。主席在同年11月的杭州会议上专门强调:“中医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贝,卫生部要好好研究。” 1958年,中央批示在全国建立30所中医学院,1962年,首批中医学徒制试点启动。 1957年11月,刘惠民作为毛主席的保健医生,随中国代表团赴莫斯科参加十月革命40周年庆典。 1971年,已经71岁的刘惠民又陪同周恩来总理接待美国代表团,促成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中美中医药合作项目,为中医走向世界开辟了道路。 刘惠民的治疗方案体现了中医“急则治标”的理念,面对风寒感冒这种外感疾病,他果断采用辛温解表的治法,用麻黄发汗解表,杏仁润肺止咳,整个方子配伍精妙,药到病除。 这次成功的治疗向世人证明了一个道理,传统中医并非落后的象征,而是中华文明的瑰宝。 参考资料: 2008—01—24 新华网——毛泽东的中医情结:称其为中国对世界贡献之首 《毛泽东年谱》 《新中国中医事业奠基人》 《山东省卫生志》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