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军第207师,满编兵力超过35000人,下辖步、炮兵10个团。 听说过一个师能有三万多人的吗?那时候一个军也就这么多人了,可偏偏在东北,就冒出来这么一个怪师,番号叫第207师,人马多的吓人! 这支部队到了东北以后,就跟吹气球一样,一天天变大。本来一个师底下管着三个团,算是正常。 可这个207师没多久就变成了管四个团,后来又变成了六个,最后竟然有九个团!这就等于一下子多出来两个师的人马,全都挤在一个师的帽子底下。 为啥会搞出这么个“超级师”?说起来,还是跟当时东北的局势脱不开关系。 1946年以后,东北成了国共争夺的焦点,国民党方面急着在关外站稳脚跟,青年军因为成员多是知识青年,被视作“精锐种子”,207师作为青年军的骨干力量,自然成了重点投入的对象。 当时东北剿总觉得,把更多兵力攥在一个师的编制里,指挥起来更灵活,还能对外营造“精锐云集”的声势,震慑对手,这才一路从三个团扩到了九个团,连炮兵、工兵这些技术兵种都配齐了,说是一个师,其实早就是军级的架子。 可这些士兵,大多是刚走出校园的学生。1944年青年军组建时,喊的是“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口号,不少人是抱着抗日救国的念头参军的。 到了东北,枪口却对准了同胞,心里的疙瘩可想而知。我见过档案里记录的一个叫赵文斌的士兵,他在日记里写:“当初背着书包参军,以为是打鬼子,现在却在黑土地上跟自己人对峙,枪杆子都觉得沉。”这样的心态,在207师里不是少数。 编制大,不代表战斗力就真的强。1947年四平争夺战,207师奉命驻守城南高地。按理说人多枪多,可学生兵没经过多少实战,面对对方凌厉的攻势,刚接火就慌了神。 有个团的机枪阵地,因为新兵忘了给重机枪装冷却水,打了没几分钟就卡壳,阵地瞬间被突破。后来靠着督战队压阵,才勉强稳住战线,但一天下来,光一个团就伤亡了六百多人。 到了1948年辽沈战役,207师被拆成两部分,一部分守沈阳,一部分编入廖耀湘兵团。廖耀湘想让这支部队当先锋,可这些士兵早就没了当初的锐气。 有个连队在黑山县被包围,连长喊着“跟他们拼了”,可身后的士兵你看我我看你,最后竟有一半人放下了枪。不是贪生怕死,是打了这么久,他们实在想不通,自己到底在为谁拼命。 这么一个顶着“超级师”名头的部队,最后结局并不光彩。沈阳解放时,207师残部在城里缴械,不少士兵放下枪就找地方上学去了。 他们中的很多人,后来回忆起那段日子,说得最多的不是战绩,而是后悔——后悔把最好的年华,耗在了一场不该打的仗里。 这么庞大的编制,这么特殊的兵员构成,终究没能逃过历史的洪流。你说,是编制决定了命运,还是人心左右了结局?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