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中国银行在进行内部审计查账时,竟发现周恩来总理在30年前存入了1.2万英镑,换算成人民币是82308元,再加上30年的存款利息,如今账户金额高达已经46.7万元。 “这笔款项必须全额退还原主。”在办公室处理公务时,周恩来总理发现了一封没有署名的信件,打开看完后,马上下达归还命令。 信封里除了几句简短的话,还有一张大额支票。要想知道这张支票是从哪里来的,要从1967年说起。在英国“漂泊”多年的刘本昆和英籍妻子刘道蕊决定回国效力。在即将启程回国之际,他们把在英国的房产出售变现。 随后以匿名信的形式,将卖房所得的1.2万英镑寄给了周总理,表达了希望这笔钱能助力国家建设的心意。信封里只有简短的留言:“这是我们的一点心意。” 周总理收到这笔钱后,当即要求银行务必找到捐款人退还。但在那个通讯不便的年代,寻找匿名捐款人犹如大海捞针。银行只能以代周总理存的名义保管这笔钱。 当1997年银行终于找到已是白发苍苍的刘本昆夫妇时,这对老夫妻依然过着简朴的生活。但他们依然坚持当初的决定。经过多方商讨,这笔款项最终被确立为特别奖励基金,用于嘉奖中国银行年度表现优异的职员。 提起刘本昆与妻子刘道蕊的事迹,至今仍令人肃然起敬。上世纪40年代,英国姑娘多利(后随夫姓改名刘道蕊)加入中国银行伦敦分行任职。在目睹国民党海员滥用公款的行为后,她冒险将募捐箱转移到安全处,防止善款被贪污。 这一举动虽然险些让她失去工作,但最终在同事刘本昆等人的力保下得以继续留任。两人因共同的正义感相爱,1949年结婚,多利随夫姓改名刘道蕊并加入中国籍。 后来便有了文章开头的故事,希望自己的钱,可以用于国家建设。因为知道周总理一定会将钱款用在正道上,所以他们没有丝毫犹豫,将钱款汇给了周总理。 即便在晚年生活清贫、疾病缠身的艰难处境下,刘本昆与家人依然没有接受这笔巨款,将钱用于推动现代化建设。 这个故事里,有太多让人动容的细节。周总理的清廉自守,连匿名捐款都坚持原则,展现了一个共产党人最纯粹的政治品格。刘本昆夫妇的爱国情怀,变卖海外家产支援祖国建设,诠释了什么是“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赤子之心。 信息来源: 人民网|《揭秘1967年周恩来一笔1.2万英镑存款之谜》 文|何夕 编辑|史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