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6月,李承晚单方面撕毁了停战协定,毛主席决定狠狠地教训他一下。当被问道派谁去时,毛主席一指周总理:恩来说过一个成语! 朝鲜战争从1950年6月打到1953年,双方都筋疲力尽。中国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跟联合国军在三八线附近拉锯,死了无数人,毁了无数家。到了1951年,战线稳定下来,大家开始坐下来谈停战。谈判从一开始就磕磕绊绊,尤其是战俘遣返问题,双方争得不可开交。中朝这边坚持“自愿遣返”,联合国军却想“一刀切”。经过两年拉锯,到1953年初,好不容易达成妥协,停战协定草案都快签字了。谁也没想到,李承晚会在这时候跳出来捣乱。 1953年6月18日,李承晚突然下令释放了2.5万多名北朝鲜战俘。这些人本来是停战谈判的核心筹码,他却私自把他们放了,还强行编进南朝鲜军队。这等于直接扇了谈判桌上的所有人一耳光。李承晚为啥这么干?简单,他不想停战。他一直嚷嚷要“北进统一”,觉得停战会让他永远失去吞并北朝鲜的机会。他还指望通过这出闹剧逼美国继续打下去,帮他实现野心。可惜,他低估了中朝的决心,也高估了美国的耐心。 这事儿一出,中朝这边炸了锅。志愿军司令彭德怀直接给毛主席发电报,说这不仅是挑衅,还是对和平的公然破坏。美国那边也傻了眼,他们本来就想早点脱身,哪想到李承晚会给他们挖这么大一个坑。谈判瞬间陷入僵局,停战眼看要泡汤。 毛主席接到消息后,立马跟彭德怀和其他领导人开了会。他很清楚,李承晚这是在试探底线。如果不给个硬邦邦的回应,不仅谈判前功尽弃,中国的威信也会受损。毛主席当即拍板:要打!而且要打得狠,打得李承晚老实下来,打得美国不敢再拖延停战。 至于派谁去指挥,毛主席想到了周恩来。周恩来那时候不光是总理,还是外交和军事上的重要参谋。他对朝鲜局势了如指掌,早就看出李承晚是个不安分的主儿。在会上,毛主席问周恩来意见,周恩来很可能提了个成语——可能是“以牙还牙”或者“杀鸡儆猴”之类的,意思就是要强硬反击,杀一儆百。虽然具体成语没写进史书,但这反应了周恩来的思路:不能让李承晚觉得中国好欺负。 最后,毛主席点了杨勇将军的名,让他带志愿军第20兵团去收拾残局。杨勇是个能打硬仗的人,解放战争时就立过大功,毛主席对他信任得很。 1953年7月13日,金城战役正式开打。金城在三八线中段,地形复杂,南朝鲜的首都师守在那儿,里面还有个白虎团,是他们的精锐部队,装备全是美式货。志愿军这边憋了一肚子火,下了决心要打出个结果。 杨勇指挥得很有章法。他把部队分成三路:西线、中线、东线同时进攻。西线68军派了个12人小分队,专门去搞白虎团指挥部。这帮人伪装成南朝鲜兵,摸黑潜进去,把白虎团的指挥系统打得稀巴烂,还抢了他们的团旗。中线67军和东线60军也没闲着,一夜之间突破了好几道防线,打得南朝鲜部队节节败退。 这场仗打了十多天,志愿军一共歼灭了7.8万敌军,自己伤亡2.2万,收复了178平方公里土地。南朝鲜的四个师被打得七零八落,白虎团直接没了番号。李承晚的嚣张气焰被彻底压下去,美国一看这架势,也不敢再拖了。7月27日,停战协定终于签了字。 金城战役不只是场军事胜利,更是中国在国际上的一次硬气亮相。它告诉全世界,中国不是好惹的,想破坏和平就得付出代价。李承晚本来想拿战俘做筹码,结果偷鸡不成蚀把米,自己成了笑话。毛主席的果断和周恩来的谋略,愣是把一场危机变成了胜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