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报导:内蒙古与山东通过±800千伏昭沂直流特高压通道,实现了绿色电力的跨省高效输送。
2025年上半年,昭沂直流配套新能源项目累计上网电量达76.63亿千瓦时,超过2024年全年总量,同比增长119%,这一突破性进展标志着我国跨区域绿电消纳进入规模化应用新阶段。
技术穿透:特高压与储能构建输送主动脉
特高压技术突破
昭沂直流通道西起内蒙古鄂尔多斯,东至山东临沂,全长1200公里,采用±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输电损耗率仅5%,较常规输电降低60%。
通过配套建设的城川、双井500千伏输变电工程,以及浩雅、敖瑞变电站调相机系统,新能源送出能力提升96万千瓦,形成“源网荷储一体化”智能调控体系。
例如,敖瑞工程首次采用直升机运输塔材,仅用33天完成1013吨材料运输,创造国内先例。
储能协同调度
内蒙古电力调控公司建立“自主调用为主、应急调用为补充”的储能调度模式,通过配建储能系统减少弃电。
2025年上半年,昭沂直流配套储能系统累计减少弃电335万千瓦时,同时通过“日前+日内”辅助服务市场交易,完成跨省调峰电量6.1亿千瓦时,最大增发电力266万千瓦。典型案例包括:
内蒙古库布其光伏配储项目:160MW/320MWh储能系统采用采日能源自研协调控制器,实现6条母线104个PCS的毫秒级协同控制,功率误差小于2%。
山东烟台福山共享储能项目:100MW/200MWh系统通过分时电价机制,每日两充两放,年收益超3000万元,为工业用户提供低成本绿电。
数智化调控体系
自主研发的独立控制区新能源有功控制技术支持系统,实现发电指令分钟级滚动计算和新能源最大化消纳,兼容西北区域8类辅助服务交易品种。
例如,通过实时监测蒙西“沙戈荒”大基地风光出力,动态调整输电计划,确保绿电输送稳定性。
市场机制:跨省交易与电价政策激活供需两端
跨省绿电交易创新
内蒙古依托西北区域电力市场,建立“集中竞价+双边协商”交易模式。
2025年上半年,昭沂直流配套新能源通过跨省交易向山东输送绿电76.63亿千瓦时,其中6.1亿千瓦时通过辅助服务市场实现灵活调峰。
国家层面出台的《绿色电力交易专章》明确绿电交易与绿证核发衔接机制,确保环境价值唯一性,推动“蒙电入鲁”纳入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
分时电价引导消纳
山东实施全国首创的“五段式”分时电价,将午间新能源大发时段设为深谷电价(0.2元/千瓦时),晚峰时段上浮70%,引导用户错峰用电。
2025年一季度,该政策带动午间新能源消纳能力增加583.87万千瓦,晚峰负荷转移225.51万千瓦。
例如,泰安市宁阳县某农业公司通过调整灌溉时间,单次节省电费近300元,实现经济效益与绿电消纳双赢。
成本优势驱动共赢
内蒙古绿电到网电价较山东本地新能源低0.1元/千瓦时,年为山东节省电费超7亿元。
同时,内蒙古通过绿电外送年增收超50亿元,带动鄂尔多斯、阿拉善等地形成“风光火储”产业集群,如山东能源集团伊锦风电场年输送绿电超6.5亿千瓦时,拉动当地就业超千人。
生态重构:能源转型与区域协同的示范效应
山东能源结构优化
绿电输入推动山东新能源装机占比达46.9%,首次超过煤电(46.88%),提前2年完成“十四五”目标。
例如,昭沂直流配套的800万千瓦新能源装机,相当于每年替代燃煤55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900万吨,助力山东钢铁、化工等高耗能行业绿电使用率提升至35%。
内蒙古资源优势转化
内蒙古通过“沙戈荒”大基地建设,2025年新能源装机突破1.38亿千瓦,绿电外送量占全国1/3,外送电量绿电占比超30%。典型案例包括:
大坝山风电场:40万千瓦项目年输送绿电超14亿千瓦时,带动巴彦淖尔地区新能源装备制造业产值增长40%。
扎鲁特—青州特高压通道:累计外送电量破2000亿千瓦时,相当于2亿居民年用电量,推动通辽市形成风电叶片、齿轮箱等全产业链。
区域协同发展模式
蒙鲁两省构建“资源富集区+负荷中心”合作范式:内蒙古提供风光资源和外送通道,山东输出技术、资金和市场需求。
例如,山东能源集团在内蒙古投资建设的盛鲁电厂,通过煤电灵活性改造与新能源协同运行,年输送电量超100亿千瓦时,同时为山东电网提供调峰支持。
未来路径:规模化与智能化双轮驱动
通道扩容与技术升级
内蒙古计划2025年启动库布其送电河北、腾格里送电江西工程,同步推进乌兰察布至燕山石化输氢管道,构建“绿电+绿氢”跨区域能源网络。
山东则规划到2027年建成1600万千瓦新型储能,重点发展压缩空气储能、重力储能等长时储能技术。
标准引领与生态构建
内蒙古电力集团主导制定《新能源场站涉网性能检测规范》等5项地方标准,推动蒙西电网与山东电网数据互通,实现跨省辅助服务市场联合调度。
山东依托“全国首个风光装机过亿省份”优势,打造“绿电交易+分时电价+储能租赁”三位一体市场生态,计划2025年绿电交易量突破500亿千瓦时。
产业融合与场景拓展
蒙鲁两省探索“绿电+产业”模式:内蒙古鄂尔多斯建设绿氢产业园,利用昭沂直流绿电生产低成本氢气,供应山东化工企业;
山东烟台打造“绿电制氢—氢能重卡—港口运输”产业链,预计2025年氢能重卡推广超2000辆,年减碳15万吨。
这一跨越1200公里的绿电输送工程,不仅是“西电东送”战略的升级版,更是通过技术穿透、市场创新、生态重构实现区域协同发展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