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视新闻报道,7月1日,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市场监管局和公安分局接群众反映,查获一起某幼儿园违规使用添加剂导致部分幼儿血铅异常案件。7月8日上午,天水市联合调查组公布了当地幼儿血铅异常事件的调查结果。经公安机关侦查,褐石培心幼儿园园长、法定代表人朱某琳,投资人李某芳,同意该园后厨人员通过网络平台购买彩绘颜料,稀释后用于部分食品制作。此消息一出,舆论哗然,食品安全问题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食品安全,向来极易引发社会关注,而涉及幼儿园尤甚。由于未成年群体的特殊性,孩子的健康成长,不仅牵动着每个家庭的心,更需要国家、社会与学校形成合力,以多方协同的关怀与守护,筑牢孩子成长的安全屏障。
幼儿血铅异常事件,最令人错愕愤怒之处在于,不管是根据日常生活经验,还是外包装明确标识,彩绘颜料都不可食用。作为幼儿园从业者,无论是个人品德还是职业操守,都应该秉承“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理念,对孩子入口、入手的东西慎之又慎、细之又细、严之又严,更不能、也不应该将彩绘颜料用于食品制作。这一行迹极端恶劣,令人震惊痛心,理当严惩不贷。
然而,在食品安全领域,类似的问题绝非个例。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外卖市场持续繁荣,一种名为“幽灵外卖”的灰色业态愈发活跃,其背后反映出的是食品生产、加工、监管等多环节的重重隐患。
少数无良商家盯紧外卖平台的低门槛和线上运营“钻空子”,为降低成本和追求利润,采购过期、变质的低价原料,甚或添加对人体有害的化学物质,在卫生条件不达标、加工过程不规范的小作坊,借用他人营业执照,堂而皇之上线运营、牟取利益。个别平台在商户资质审核上存在严重漏洞,未能严格执行审核程序,导致一些证照不全、卫生条件不达标的商家混入平台。
诸如幼儿园血铅事件、“幽灵厨房”现象,不仅挤占合法商户的经营空间,更严重威胁着消费者的饮食安全。为杜绝此类食品安全问题,保障公众的身体健康,必须采取严厉的措施,坚决斩断伸向餐桌的“毒手”,严惩涉“有害食品”者。
外卖平台绝不能以“销售中介”自居,推诿审核失职之责,而要合理运用视频验真、实地核验、监管部门数据对接等方式,对入驻商户实施穿透式实质审查,从源头端过滤“照骗”,确保“亮照亮证”背后是合法合规的真实经营实体。同时,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重点监控同一地址批量注册、证照地址异常、投诉集中等可疑店铺,对“幽灵厨房”实行“零容忍”清退。鼓励商家接入“互联网+明厨亮灶”摄像系统,对获得“互联网+明厨亮灶”认证的商户,给予流量扶持、硬件补贴、信誉推荐等激励措施,引导鼓励商家接入平台直播监管系统,共同营造“透明者受益、违规者出局”的市场环境。
然而,仅靠平台的管理措施是远远不够的,还需监管发力。政府部门要结合外卖行业的新特点、新问题,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让监管“跑”在风险前面。同时,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对故意使用非食品原料、危害儿童健康等恶性行为施以严惩,并实施“终身行业禁入”制度,最大限度提高违法成本。
问责不是目的,彻底杜绝后患才是长久之计。只有“人防+技防”双轮驱动,才能真正清除隐藏在手机APP背后的“幽灵厨房”。一方面,加强对消费者的教育和引导,增强其维权意识和辨别能力,引导消费者优先选择拥有“品牌认证”“明厨亮灶”的优质店铺。例如,京东平台始终坚持“品质外卖”理念,仅招募“品质餐厅”,致力于成为负责任的品质外卖平台,让消费者“点得安心、吃得放心”。另一方面,鼓励行业上下游自查自纠、相互监督,畅通消费者投诉举报渠道,鼓励媒体、社会组织、外卖员、消费者积极参与食品安全监督工作,对发现的问题食品和违法违规行为及时进行举报,多管齐下让危害食品安全行为无所遁形。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守护餐桌安全,绝非一日之功,只有平台、监管部门、消费者三方共筑安全防线,合力构建一个安全、透明、有序的食品环境,才能守护好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