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乌克兰为了应对武器供应中断,加大力度提升自主生产能力,并与多国军工企业合作。 当

乌克兰为了应对武器供应中断,加大力度提升自主生产能力,并与多国军工企业合作。 当地时间11日,乌克兰总统办公室副主任帕夫洛·帕利萨对外披露,面对可能出现的美国武器供应中断情况,乌克兰已提前制定“备用计划”,其核心在于双轨并行——一方面大力提升国防工业的自主生产能力,另一方面加速推进与多国的军工合资企业建设,以此构建更具韧性的武器补给体系。 帕利萨在接受采访时强调,这一计划并非临时应对,而是基于过去一年多的实战经验与对国际局势的预判。“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任何外部援助都可能受到地缘政治波动的影响,唯有掌握自主生产能力,才能确保前线的持续补给。” 目前,乌克兰已将原有汽车制造、机械加工等工厂改造为简易武器生产线,重点生产迫击炮、反坦克导弹零部件及无人机等急需装备。在基辅郊外的一家改造工厂内,工人们正三班倒地组装便携式防空导弹的导引头,这些经过本土化改良的部件虽在精度上略逊于进口产品,但生产周期缩短了近40%,能快速填补战场消耗。 合资企业的推进则成为另一重要抓手。乌克兰已与波兰、捷克等中东欧国家签署多项合作协议,在乌境内共建炮弹生产线与装甲车辆维修中心。其中,与波兰联合成立的“东境防务”公司计划在利沃夫州投产155毫米炮弹,预计年产能可达10万发,相当于去年美国对乌炮弹援助量的三分之一。 帕利萨透露,这些合资企业不仅能带来技术与资金,更能规避部分国际供应链的限制,“我们正在将‘外援依赖’转化为‘合作共赢’,让伙伴国的利益与乌克兰的防务需求深度绑定。” 除了武器生产,空域保护与新技术研发被视为“备用计划”的关键支撑。帕利萨指出,面对俄军持续的导弹与无人机空袭,乌克兰正从被动防御转向主动应对。目前,乌军方已整合国内IT企业与科研机构,成立“空域盾牌”专项小组,重点攻关低成本反无人机系统与雷达组网技术。 在哈尔科夫州,一套由高校团队研发的“蜂巢”干扰系统已投入实战,通过分布式部署的小型干扰装置,可在半径5公里内形成电磁屏障,使俄军“柳叶刀”无人机的命中率下降近60%。 同时,乌克兰还在加速推进“数字化战壕”建设,将人工智能技术引入战场监测与火力调配。基辅理工学院开发的“烽火”系统,能通过分析前线传感器与无人机传回的实时数据,自动识别俄军装甲集群的行进路线,并为己方火炮提供精准坐标,这套系统的响应速度较传统指挥模式提升了3倍,在近期的赫尔松反击战中已多次验证其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