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1947年,国军中将被俘后语惊四座:我是秋收起义副总指挥 韩浚,1893年出生

1947年,国军中将被俘后语惊四座:我是秋收起义副总指挥 韩浚,1893年出生于湖北黄冈一个普通人家。小时候家里还算过得去,但后来家道中落,母亲硬是咬牙供他读书。1908年,他考进黄州高等小学堂,开始接触新思想。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他跑去武昌想投军,可惜晚了一步,没赶上招生。之后,他进了省立第三师范学校继续念书。1922年,他南下广州,在广东军政府财政厅混了个小职员的差事。到了1924年,经人推荐,他考进黄埔军校第一期,成了第三队的学员。在那儿,他跟陈赓一个宿舍,慢慢接触到马克思主义,还在5月入了党。毕业后,他留校当教官,参加过东征,打仗挺有两下子。 1925年,党组织派他去苏联红军大学深造,他跟陈赓一块儿去了莫斯科,学了不少战术和革命理论。1926年回国,他在武汉中央军校分校当过连长,后来调到国民革命军第11军教导营。1927年,国共分裂,秋收起义成了他人生的高光时刻——他被任命为副总指挥,跟卢德铭带队从修水出发,准备攻打长沙。可惜,起义没成,他在撤退时被民团伏击,身受重伤还被抓了。半年后放出来,他跟党组织断了线,生活没着落,后来在陈铭枢安排下投了国民党,一路爬到第73军军长。 1947年2月23日,山东莱芜战役打得正激烈。韩浚带着第73军想往北突围,但战场乱成一锅粥,指挥完全失灵,兵跑的跑散的散。在博山附近一个山坳里,他让人停下来喘口气,手下参谋黄炎勋劝他干脆投解放军。韩浚没吭声,黄炎勋就喊来了解放军。不久,解放军把他押到营部审讯。关键时刻,他冷不丁冒出一句:“我是秋收起义的副总指挥。”这话一出口,审讯的人都懵了——这家伙啥来头? 这场战役,国民党军损失惨重,韩浚的第73军也没能跑掉。他被俘后,先被送到佳木斯、哈尔滨改造,后来1956年转到北京功德林战犯管理所。在那儿,他每天读书、学习,还整理自己过去的事儿。不少老战友,比如陈赓,看在黄埔的情分上,写信求宽大处理。1961年,他作为第三批特赦战犯被放出来,回到了武汉。 韩浚这辈子,起初是真心想干革命的。黄埔军校那会儿,他满腔热血,入了党,还去了苏联学本事。秋收起义副总指挥这身份,也不是随便谁都能当的。可1927年起义失败后,他跟党断了联系,生活逼得他没办法,只能投靠国民党。这一步走下去,就再也没回头。他在国民党军里混得不错,做到中将,可到头来,还是站在了人民对立面。 莱芜战役被俘后,他为啥要自曝身份?可能是想给自己找条活路,也可能是多年压在心里的过往突然涌上来。他没否认自己的过去,这点挺有意思。到了晚年,他在功德林里反思了不少,出来后还老老实实写回忆录,把从黄埔到内战的经历都记下来,连自己的错也没回避。 回到武汉后,政府给他安排了个湖北省政协文史专员的活儿。他写了不少东西,记录自己怎么从革命者变成战犯的,态度还算坦诚。生活上,他过得挺简单,经常跟家人去江边走走,偶尔跟老友聊聊过去。他活到1989年,96岁走的。2010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收了他的遗物,还办了个展览,让人看看他这曲折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