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娶40多个老婆,生94个孩子,一家近200人主宰4000多平米的洋房中,甚至连自

娶40多个老婆,生94个孩子,一家近200人主宰4000多平米的洋房中,甚至连自己的孩子都分不清楚,印度男子却说:我这是在做好事。 夜幕降临,印度米佐拉姆邦巴克塔旺村的山坡上,一栋粉红色四层洋房灯火通明。厨房里,火光跳跃,几十个女人忙碌着,空气中弥漫着米饭和咖喱的香气。一顿晚餐需要100公斤大米、60公斤土豆和30只鸡——这不是宴会,而是这个家族的日常。洋房的主人锡安纳·查那(Ziona Chana),一个76岁的男人,坐在大厅中央,周围环绕着他的39个妻子和94个孩子。 他眯着眼,试图从喧闹的人群中辨认出哪个是自己的孩子,却发现有些面孔陌生得像路人。他笑着对身旁的大妻子扎坦吉说:“这房子越来越挤了。”扎坦吉点点头,眼神里藏着一丝疲惫。这座洋房里,究竟藏着怎样的故事?一个男人如何让近200人和谐共处,又是什么让他宣称自己在“做好事”? 锡安纳的传奇始于一个名叫查那教派的宗教团体。这个教派由他的祖父在20世纪初创立,扎根在米佐拉姆邦的偏远村庄,信奉基督教却独树一帜:它允许并鼓励一夫多妻制。锡安纳的父亲继承了教派衣钵,娶了多位妻子,子女成群。1945年,锡安纳出生在这样一个妻妾成群的家庭,从小耳濡目染,认为娶多个妻子是天经地义。 17岁那年,他在父亲的安排下迎娶了第一任妻子扎坦吉,一个比他大两岁的传统女性,温柔而能干。她不仅操持家务,还为锡安纳生儿育女,成为他日后庞大家庭的支柱。 随着锡安纳接过教派领袖的担子,他的野心开始膨胀。查那教派虽只有4000多名信徒,但在当地却是个响当当的存在。教派不仅有自己的学校、纺织厂和食品加工厂,还建了一栋占地4000多平方米的粉红色洋房,足以容纳锡安纳的39位妻子、94个孩子、14个儿媳和33个孙辈。 这座洋房不仅是住所,更像一个小型社区,有自己的菜园、牲畜养殖场,甚至还有礼拜堂。每天清晨,洋房的院子里人声鼎沸,女人们忙着织布、做饭,孩子们跑去学校,男人们则去工厂干活。表面上,这是一个井然有序的大家庭,但背后却隐藏着无数矛盾与争议。 锡安纳的家庭之所以能运转,离不开大妻子扎坦吉的智慧。69岁的她像个指挥官,管理着这个近200人的大家庭。她为每位妻子安排了明确的工作:有的负责烹饪,有的打理菜园,有的在纺织厂做工。她还定下了一套“轮班表”,确保每个妻子都能平等地与锡安纳相处,避免争风吃醋。扎坦吉从不偏心,对所有孩子一视同仁,哪怕他们不是自己亲生。她还鼓励女人们学习手艺、做生意,让她们在经济上独立,这在米佐拉姆邦的传统社会里堪称革命性的举动。 然而,扎坦吉的努力掩盖不了家族内部的潜在冲突。锡安纳娶妻的节奏快得惊人,最多的一年娶了10个妻子,最后一位妻子才25岁,比他的长子还小19岁。村里人私下议论,这老头是不是有点“贪”?连自己孩子的名字都记不清,还一个劲儿娶新人,真的能对每个人负责吗? 更何况,印度法律明文禁止一夫多妻制,尽管米佐拉姆邦的部落习俗给了锡安纳钻空子的机会,但这种生活方式始终游走在法律的灰色地带。一些妻子出身贫苦,嫁给锡安纳或许是迫于无奈,而非真正自愿。面对一个教派领袖的“邀请”,一个17岁的女孩真有说“不”的勇气吗? 锡安纳对外宣称,他娶这么多妻子是为了“做好事”。在米佐拉姆邦,女性地位低下,家暴和贫困让许多女人活得如履薄冰。锡安纳说,他为妻子们提供了安稳的家,吃穿不愁,还让她们通过劳动获得尊重。他的家族确实为村里带来了经济活力:教派的学校让孩子们有了受教育的机会,工厂则为村民提供了工作岗位。 洋房甚至成了当地的旅游景点,吸引外来者一探究竟。然而,锡安纳的“善行”也有另一面。他真的能平等对待39个妻子和94个孩子吗?一个连孩子脸都认不清的父亲,是否真如他所说,是在“拯救”这些女人?还是借着宗教的幌子,满足自己的私心? 2021年6月13日,锡安纳的生命走到了尽头。多年来,他饱受糖尿病和高血压的折磨,腿脚不便却仍坚持每天巡查家族的学校和工厂。那天,他突然感到不适,被紧急送往医院。医生进行了45分钟的心肺复苏,却无力回天。锡安纳去世时,享年76岁。消息传开,洋房里哭声一片,村里人纷纷前来悼念。他的长子接过了教派领袖的重担,承诺继续照顾这个庞大的家族。然而,锡安纳的离开也让家族的未来蒙上了一层阴影。 锡安纳·查那的故事,像那栋粉红色洋房一样,既醒目又充满争议。他用一夫多妻的方式,建起了一个近200人的大家庭,宣称自己是在“做好事”。可这究竟是救赎,还是另一种形式的控制?或许,只有生活在那栋洋房里的女人们才知道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