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吕正操麾下一个营被日军包围,他正要率部营救,谁知军长却发来电报:“这个营不用管了,就让他们自生自灭吧!” 吕正操脾气直,是出了名的嫉恶如仇、刚正不阿,此时看到电报上的字,气得当下就骂了起来。 日寇侵占祖国河山,六九一团将士英勇抵抗,一营连续激战许久,不幸被日寇围攻,此时东北军五十三军军章万福麟却要撤退。 退?往哪退!退后一步,日寇就蚕食一寸,收到伤害的都是中国人民。作为铁骨铮铮的战士,不冲上前英勇战斗,哪有撤退的道理。 吕正操心中对东北军及那些尸位素餐的高级军官的不满,愈加难以抑制。 手下的将士们得知这条憋屈的命令,也忍不住悲愤起来,被日寇围住的都是一起出生入死的战友,此时五十三军可以放弃一营的战士,将来又会放弃什么? 有的士兵已经背起了枪,面色坚毅的跑到吕正操面前,问到底该怎么办。 吕正操将那张荒唐的撤退令扔在桌上,他早就不耐烦四分五裂的东北军,厌倦与那些懦弱的军官打交道,日寇当前,当然是要继续打下去,把日寇打出中国人的土地。 吕正操一声令下,派赵承金带着一个连去解围,救援被围困的一营战士。 阵地的号角已吹响,吕正操望着被炮火染红的天空,内心已经下定决心,要将抗日进行到底,绝不与消极抵抗的人同流合污。 1922年,吕正操加入东北军,为了革命理想投入战斗。然而现实却并非理想状况,国民党内部官僚风气浓厚,许多高级军官心思没在部队,一心想着政治斗争。 吕正操十分看不惯这种风气,他如同一股清流,在国民党内部派系的明争暗斗中,为部队发展和革命未来担忧。 吕正操麾下的战士们,受到吕正操的影响,也对国民党骄奢淫逸的氛围不满,渴望保家卫国。 后来,吕正操去南京陆军大学高级班进修,这里本是培养部队中流砥柱的摇篮,却充斥着横行霸道的国民党特务,稍有不慎就可能遭受针对。 吕正操义正言辞,不愿忍受这种不堪的风气,将欺凌他人的特务修理了一番,被国民党的喉舌大肆批评,吕正操依旧坚持正义。 由于对国民党消极抗日的作为不满,吕正操参加了西安事变,积极推动团结抗日,并因此接触到了共产党人,周恩来等人的教导,给吕正操留下了深刻印象。 东北军在蒋介石的蓄谋下四分五裂,吕正操对国民党失望至极,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并且加入了共产党。 吕正操手下的战士,都愿意跟着他抛头颅洒热血,不愿眼睁睁看着山河沦陷,全面抗战爆发后,吕正操带兵奔赴抗战一线浴血奋战。 六九一团的战士们有心打击日寇的嚣张气焰,兼任五十三军的军长万福麟却在计较自己的得失,担忧损失过重,竟要求吕正操放弃手下将士。 吕正操毅然决然带领将士前去营救,他们在日寇包围的小镇激战了一天一夜,毙敌七百余人,最后成功突围。 此时五十三军大部队早已撤退,吕正操干脆利落北上抗日,并且与党组织联系上了。党组织听到吕正操部队如同孤狼北上冀中,指示吕正操开辟抗日根据地。 日寇虎视眈眈,大部队早已失去消息,吕正操却慷慨激昂,为了能痛快与敌人厮杀感到激动。 在行军路上,吕正操下定决心脱离东北军五十三军,将跟随自己的部队改编为人民自卫军,一面发展壮大力量,一面抵抗日寇。 一支新生的抗日队伍,在广大的冀中地区壮大起来。吕正操团结群众力量,鼓舞人民抵抗日寇,率领部队与敌人开展游击战。 短短数年,吕正操的自卫军扩充为八路军的一个纵队,点燃了冀中军民的抗日热情,从日寇手中收复了二十多个县城,成为冀中抗日的中坚力量。 当初保全实力不肯与日寇硬刚的五十三军,后来愈发人心涣散,一个放弃战友、放弃阵地的将领,最后也失去了军心。 吕正操在中原大地打出了一场又一场传奇战斗,成为当之无愧的抗日名将。 参考资料:“冀中名将”吕正操